如何跟孩子沟通,孩子才能听进去?01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当你告诉孩子不要做这个,你的孩子根本不予理睬;当孩子闹情绪、发脾气时,尽管你耐着性子讲事实、摆道理,但是基本没有效果。

孩子为什么如此地难沟通呢?

假设你是孩子,当你遇到问题,情绪极度低落时,有一个人,他无视你的感受,甚至否定你的感受,只是一味地站在高处指点和评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看重的是结果,而孩子在意的是此时此刻的感受。

当孩子不开心的感受遭到否认或忽略时,通常会变得更难过。因此,尊重并接纳孩子的感受是开启沟通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02

怎么才能让孩子“听话”??

1.首先,学会倾听

当你特别在意一个人的时候,倾听反而变得不那么容易。因为你可能比当事人更加紧张和焦虑,希望第一时间帮助他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孩子来说,全神贯注的倾听可能是对他最大的尊重。有时候,简单的“嗯”或“噢”也好过频繁地提问。

在我们安抚孩子时,并不一定要马上找到原因,过多的询问有时候反而会给情绪不佳的孩子更多的压力,反而是倾听会让他们更加自然和放松。

2.尝试说出孩子的感受

说出孩子的感受是帮助孩子客观陈述情绪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客观陈述情绪就是对自我观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培养。比如:

孩子:“我想用胶水把兔子耳朵粘上,但还是往下掉。”

直觉反应:“多试几次,不要半途而废。”

陈述情绪:“那一定让你很纠结。”

孩子在这句陈述里,不仅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同时学习到此时的情绪状态叫“纠结”,当下一次这种情绪状态再次出现,他会很快辨识出它,并且可以客观地来看待这种情绪。

3.用幻想的方式给予他们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

情绪可以客观陈述,但不见得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如此。

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或者暂时做不到的,有时可以通过幻想的方式对孩子的感受予以肯定。

比如,孩子想要出门玩滑梯,但现在已是晚上:

孩子:“我要出去玩滑梯,现在就要去!“

直觉反应:“现在都几点了?明天再去!”

幻想方式:“我想你一定特别希望现在就已经到了游乐场,那我们不如把房间想象成游乐场吧……”

大多数时候,孩子其实也知道他的要求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当他表达渴望时,你用幻想的方式对他的渴望予以肯定和满足,他也会非常高兴。

4.少用“但是”两个字

相信即使是成年人,频繁被这两个字拒绝,也会感觉很沮丧。

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后面往往还要跟上一个“但是”,是因为我们安抚孩子的同时,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孩子一点合理的建议。

这个时候,我们其实可以用“问题是”来代替“但是”。

“问题是”表示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提出问题并鼓励孩子和我们一起开动脑筋找到解决的办法,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但是”带来的否定感更能激发孩子的动力。

5.用最能维护孩子自尊的方式寻求合作

家长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往往会认为自己是主导,而孩子是需要被支配和督促的一方。

没有人喜欢被他人指责、威胁和命令。所以孩子常常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视而不见。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转换一下思维。

孩子与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寻求合作。

怎样才能与一个人更好的合作呢?前提一定是尊重。

对于孩子来讲,就是选择最能维护他自尊的方式予以回应。

我们可以首先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然后简短表达,给出提示,再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最后提供一个选择,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当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然也就愿意与我们合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学习到,“尊重”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03

该不该惩罚孩子??

有些父母觉得约束孩子不当行为的办法就是惩罚。

其实,惩罚在大多数时候不见得有效,因为孩子在面对惩罚时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有些孩子会被激起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会想尽办法逃避类似的情况,还有的孩子会自怨自艾,对自己失去信心。

家长一味使用惩罚,有时候甚至忘记了惩罚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

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问题出在哪,并解决它。

所以,惩罚是有替代方案的,这个方案就是坐下来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你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这个时候,你要怎样去处理这件事才最有效呢?

首先,倾听并且回应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妈妈:“老师告诉我你在班上和同学打架了。我想听听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孩子:“那是因为xx先打了我的头,所以我才打了他。”

在倾听的同时,不要评论他所说的,鼓励他把所有的感受都表达出来。

妈妈:“哦,他这么对你,你不得不回击他。”

孩子:“是的。”

妈妈:“还有吗?”

孩子:“还有!还有……”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要(这部分最好简短)。

妈妈:“看到你在学校打架,我心里也有一些难过。关于这件事,也许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第三步,和孩子一起寻求解决方案。

说出我们的感受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

比如,当了解完整个事情的经过后,你发现同学打了孩子的头,起初只是想引起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btl/4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