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行摄在冰天雪地里
行摄在冰天雪地里 漫步在《沁园春?雪》描述的雪国世界里一直是我心中的梦…..做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东南的湖南人。雪,只是儿时的记忆。当我学会摄影后,把诗词中描绘的银装素裹的北国凝固下来就是我的一个夙愿了。 年的冬天,漫天的大雪如期而来了,兴奋之余我整理行装踏上了北上拍摄的路途,开始了我的梦幻冰雪之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其地域特点,那么东北的特点是什么呢?天寒地冻、泼水成冰是冬季东北的真实写照。由于天气寒冷,东北人需要吃大量的肉食来保证人体必须的能量,也因此养成了东北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而这正是我喜欢的。虽然生活工作在东南沿海,但并不喜欢吃海鲜,对肉食却情有独钟,还喜欢那种“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由于没有防寒经验,途经北京时特意咨询了一下在京东北的朋友需要带些什么东西北上?虽然他们的建议不是很全面,但是可以做为一个参考。因为他们自己很少在户外呆上1个到2个小时以上,这点不像摄影人户外创作时间都是集中在一天当中最冷的清晨或者傍晚时分,特别是早上。所以防寒工作要到位,保暖衣裤必须要多一些。根据我这次创作的经验,在东北进行摄影创作必须携带的东西: 1.相机保护套;2.厚一点的手套、口罩和大一点的围巾;3.里面有毛的长靴;4.好点的羽绒衣裤;5.防雪鞋套和热贴等。很多防寒的设备南方没有卖,只能到了后在当地买。上面这些东西我在北京就准备好了。呵呵,百密一疏,自认为准备的差不多了却还是发生了一件我没想到的事,这在下面的文章中会提到。 东北之行的第一站:吉林 之所以选择吉林,是因为吉林的雾淞在南方的摄影圈颇具盛名。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这四处自然景观中最为特别的一个。每到冬季,尽管松花江上一抹如镜、冰冻如铁,但冰层下面几十米深的水里仍能保持4℃的水温,水温和地面温差常在30℃左右,于是就形成了市区以下几十里不封冻的江面。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江面上白烟袅袅,久不消散。沿江那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抚江,在一定的气压、风向、温度等条件的作用下,江面的大量雾气遇冷后便以霜的形式凝结在周围粗细不同的树枝上,形成大面积的雾凇奇观。 25号晚上到达吉林,到了住处赶紧查了一下第二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和天气预报,气温-29℃,日出早上7点,日落下午4点。嘿嘿,摄影人玩的就是晨昏光影吗。临睡前,把第二天要用的摄影器材准备了一下,一夜无语。 第二天早上我6点起床(北方的冬天一般要将近7点天才蒙蒙亮),谁曾想穿上一整套的防寒装备居然花了快30分钟,嗨,就冲这点还是南方的冬天省事。在东北户外创作千万不要提早太多,因为温度太低时间长了容易冻伤,要尽可能的减少户外创作的准备时间。三脚架快门线相机保护套安装,必须在房间里就要准备好,否则户外很不方便。走路步行20分钟到了松花江边准备拍摄雾凇,望着松花江上腾腾上升的水气,我兴奋的都忘了这可是零下30度的江边啊。江面上形成的雾气把整个吉林市笼罩在云里雾里,但迟迟就是不见雾凇。既来之则安之,透着雾气看吉林另有一番风味,我索性把这一景观纳入镜中。随着快门的咔咔声,一口气我在江边拍了2个多小时。。。 回到酒店,由于温差三脚架相机先是形成冰霜,受热后又形成了水,整个器材湿淋淋的真让人担心,还好北方室内非常干燥,用毛巾把水擦干净,放在房间一个小时后居然全部干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在期盼着雾凇的光临,第二天,第三天。。。。接连的失望让我多少有点沮丧。当地的朋友告诉我有三个原因之一就会看不到雾凇,气温高、下雪、上游丰满发电厂不放水都看不到雾凇的。不到黄河心不死,第四天当地的朋友开车带我去了丰满发电厂撞运气,结果还是失望在那等着我。朋友说,这里都没有雾凇其它地方就更没有了。老天爷的不眷顾,我只能继续前进,去下一站------哈尔滨。 不都说摄影是遗憾的艺术吗,留点遗憾让我们下次见。再见吧:吉林!期待下次欣赏吉林美丽的雾凇。 东北之行第二站:哈尔滨 哈市---东方的小巴黎,是东北第三大城市,比沈阳长春的更靠北,气温也低些。冬季气温一般在零下30多度。 我在西站下车,打的去市区,第一次在结冰的路上坐车很是新鲜,发现在冰天雪地里这出租居然是龟速前行。由于路不好走,的士一路拼车,这在我们那是不允许的。但是在这如果不这样,你就打不到的士,再说司机也赚不到钱甚至亏本。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都市,哈尔滨建筑风格别具风韵,很多俄式建筑遍布市区。它不仅荟萃了本国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其中太阳岛,冰雕,亚布力滑雪场,圣索菲亚大教堂和俄罗斯风情的中央大街等,是大家最为熟悉也是最有名气的旅游景点。这个圣索菲亚大教堂,几次来哈市都错过了,都未能到那去看看。 这次住的酒店离龙塔很近,步行可以到达。我计划着第一个晚上就先拍摄龙塔。龙塔,即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塔,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塔高米,建成时高度在钢塔中位于世界第二,亚洲第一。龙塔不好拍摄,周围建筑物多且杂,机位不好找。看来只有以后另找制高点拍摄了。 第二天按照计划是拍摄圣索菲亚大教堂。东北冬天天黑的早,一天的日照时间不到8个小时,不到4点天就快黑了,我下午2点从酒店出发,怕公交车走的慢。哈市的公交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车窗玻璃结着薄冰,看不到外面,想看见外面要用手擦玻璃。我上车的时候没零钱,扔了5元,也没打算找零了。司机却让投币的上车的乘客把零钱交给我,这师傅真厚道。 紧赶慢赶等我赶到圣索菲亚教堂已经是3点多了。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圣·索菲亚教堂 东北之行第三站:黑河市 年的最后一天的早上我来到黑河,这里的气温比哈尔滨还要低,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北麓,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为界,与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东西方文化的融汇点。这点从酒店里到处都是俄罗斯人就足以证实。在酒店的房间里就能够看见对面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说实在的黑河的夜景比对面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漂亮,商业化气息跟浓厚。但是早上起来,对面的灯光比我们这边亮。仅隔一条黑龙江,时间还不一样呢,我们是北京时间,他们是莫斯科时间。 东北之行第四站:黑河市逊克县宝山乡 黑河的朋友帮我安排了一辆越野车并且单独配了一个司机,上午9点出发,赶往库尔滨水库。中午时分我们到达红色边疆农场准备午饭,品尝了当地非常有名的:。这道菜据说起源于东北的农村,每年秋收农忙之后,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过年前把家中的肥猪宰杀,制成各种菜肴,招待乡邻。这就是原始的东北地方杀猪菜。黑龙江人特别喜欢吃杀猪菜。“杀年猪”,一般多在腊八之后杀,故又有“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的民谚。过去乡下一到“腊八”,过年的大幕就徐徐拉开了:杀年猪、做豆腐、蒸豆包、办年货……十里八村、家家户户,就连清冷的空气中,也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息。 午餐过后我们继续前行,一路上我被东北的雪景吸引了,时不时的叫司机停车进行创作,由于车内外温差相差很大(车内15度车外一般零下35度左右),每次到车外我都是全副武装。即使这样我也不敢在外面停留时间太久,以免相机回到车内就起雾。 黑河的冬天很奇怪,下午2点半左右,太阳就开始落山了,3点几乎天都快黑了。我们去宝山迷路了,黑河的朋友很担心,当时天色完全黑下来了,打电话给我,要求我必须尽快找到农家先住下来,否则很危险。当时外面的气温是零下39度,万一汽车抛锚或者没油,我们确实很危险,会被冻死的。这点是我们南方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我当时非常紧张。还好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在晚上7点前来到了宝山乡,并且在这里度过了我难忘的新年。 东北之行第五站:黑河市逊克县宝山乡库尔滨水库 从宝山到库尔滨出发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头一天晚上的气温太低车竟然给冻住了,无论如何也发动不了。无奈司机让我继续休息,找了个拖拉机把车拉到修理厂,折腾了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出发了。 库尔滨水库位于红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水常年不冻,占地平方公里,规划8个景区。公园现有火山地貌、杜鹃花海、库尔滨雾凇三大奇特景观。库尔滨水库水电站每天发电都要释放摄氏零度以上的水,形成了浓浓的雾气。每年冬季,大量的雾气和冷空气融合交锋,形成了壮观的仿若童话世界的雾凇奇景。 库尔滨可以说是摄影人的宝地,冬天可以来这里拍摄雾凇,夏天拍拍红艳艳的杜鹃花,秋天自然有那艳丽多彩五彩缤纷的红叶拍。三个季节三种颜色,大概也只有这个纬度上才有的特色吧。 结束语我国幅员辽阔,南有热带的海南北有温带的东北,同样的冬天温差高达70度。做为摄影人的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三亚到黑河横跨全国,此次拍摄旅行,在我的摄影历程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点击下方卡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btl/4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养杜鹃花注意这4点,花色艳丽冬季开花不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