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古诗文复习新策略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因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编入了首(篇)古诗文,而教学的要求就是整体背诵、部分默写、大概知其意。 教,老师们的确重视了背诵,其意也讲了大概,关于默写呢,比教材要求高,几乎是首首、篇篇都默写。原因是,谁知道各地教研员怎么出题考?只会背诵,不会默写,或者错别字那么多,拿不到分数,不等于白白出了哪么多的力背诵吗? 当下,古诗文的考题有哪些? 一、水平最低的考法,就是试卷中直接默写古诗词。比如六年级下册教材,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是17首(整个小学六年12册,最多的),还有两篇文言文,这些内容要求全部背诵,量非常大。但19首(篇)古诗文,要求默写的只有《竹石》,有可能就整首让学生默写这首诗。不过,从目前见到的小升初的试卷,命题者也不出这种低水平的试题了。一线老师都懂,谁也不会相信教材的这一要求,老师都会让学生都背诵并且默写的,在平时教学肯定会重视一遍又一遍地背诵默写。考试时,是否能保证全部正确?答案非也! 二、水平高不到哪里去的考法,就是在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里,把一首首诗中的部分诗句拿出来,给出一半,让学生填写一半。这样的考法非常多。比如: 第一种:日暮汉宫传蜡烛,。 第二种:,冷露无声湿桂花。 多年的经验发现:第一种,正确率高;第二种,正确率低。即使你全诗会背会默写,面对这二种,还是有不少学生错。所以,有了这一发现的老师,平时的训练,就会多重视前半句空白的诗句训练。 根据情境写诗句,看似是实际运用,其实都是假设的情境。 (1)来到杭州西湖,乘船赏景,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真是:“,”。 (2)望着一泻千里的黄河,我吟诵起了刘禹锡的诗句:“,”。 (3)春天,我来到了乡村,看见青山绿水,心情十分愉快,我不由得想起了王安石的两句诗:“,”。 目前,这种考法,各地都有。但水平仍然不高,纯粹是记忆性的考试。 三、水平一般的考法,就是考古诗文字词句的意思。 一是直接考加点让学生解释,比如,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因风飞过蔷薇() (2)孰为汝多知乎?() 二是有这样的选择题,下面加点字的意思错误的是() A轻烟散入五侯家。(五侯:指有权贵族豪门。) B纤纤擢素手。(擢:拍。) C才始送春归。(才始:方才。) D萧萧暮雨子规啼。(子规:杜鹃鸟。) 三是直接考翻译,比如,请把下面一句译成白话文: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文,也有考选择题的,即译中四种,选出正确的一项或不正确的一项。 这类试题出现在不少教辅书中,这就逼迫老师必须把古诗文后面的注释一起背诵下来,因为不背诵,将有不少学生不会做。只要背诵了,背熟了,这些题大多数学生难不到。 四、不考课本上的文言文,选择教材没有的文言文,做阅读理解题。比如: 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为什么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吾之患在鼠()(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4)不病于无鸡乎?() 2.联系上下文,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译: (2)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译: 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应该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看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这类题,看上去难度不大,一旦试题中出现,一学期学一两则文言文,肯定是不行的,接下来,为了这一考试题,老师们肯定要找几十篇甚至几百篇文言文让学生训练。是否增加学生负担,相信不少老师已经感受到了。而如此考试又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吗?我没有这方面的大数据,但却知道这样的考试是有诸多问题的。看现在,多少专门训练小学文言文的教辅书,就知道当下诸多学校的复习现状了。为什么要这么做?仅学习书本上的那个小文言文,无法面对文言文的诸多试题。 如果从真正地让孩子懂得文言文的价值角度来看,这类题请不要考。因为每一道题,都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五、较高水平的考法: 下列诗句中,能勉励我们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一句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种考法,重在理解与运用。某大市统测,这一题56.19%答对。这些诗句应该说学生都会背诵与默写,为什么正确率不高?A项干扰大22.21%的学生选择,D、B项也做成了一定的干扰,分别是10.86%和10.46%的学生选择。这就是日常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现象。 也就是说,题目只要灵活一点,死记硬背、机械默写的硬伤就充分表现出来了。这也就说明平时的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 但愿这样的考法能多一点,以倒逼老师,灵活进行古诗文教学。 全国小学生学习这么多文言文,就是从年9月开始的。今年7月,也是我国各地小学六年级第一次命有关文言文的题。另外,过去古诗词背诵,小学才75首,现在是首(篇),今年7月,各地的六年级小升初试题怎么考这么多的古诗词,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假如,全国各地所命题目如上,接下来的古诗文教学必然进入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这已经是非常固化的教学行为了。 所以,今年六年级的古诗文大复习,应该是新教材使用的第一次大复习,老师们普遍不知道从何入手,才利于学生素养养成。我知道,不少老师,在这方面非常困惑,非常焦虑,办法只能把如上的题一一找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训练,训练结果会怎样,同样是未知数。不得不说,当小学百余首(篇)古诗词文变成这种复习,为了那个分数而去大量做题时,算不算古诗词文教学非常不当的行为? 有人问我,古诗词文到底怎么复习,才能既得高分,又有素养?这绝对是两难问题。 不过,我个人觉得,古诗文的复习,这样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效果。 一是分类,按照诗词的内容等进行分类,比如诗中有的诗词文,放在一起,品品,从一个“月的课程视角”复习。首(篇)古诗文,诗中有“月”的,共16首,分别是李白的《古朗月行》《静夜思》,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暮江吟》,王昌龄的《出塞》,卢纶的《塞下曲》,林杰的《乞巧》,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鸟鸣涧》,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李贺的《马诗》,王安石《泊船瓜洲》。把这些诗放在一起,把每个诗人的“月”,与学生一起综合式的赏一赏,而小学还有诸多课文中有月亮的,比如《小小的船》《月是故乡明》《少年闰土》等等,品完赏完,从写作的角度,引领学生思考如何把他们的“月”变成自己的“月”,如何创造性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月”。 送别诗、荷花诗、写夏诗、写秋诗、雪诗等等,都可以分类复习。六年,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等,谁得诗词选得多,可以让学生统计统计然后思考,为什么选这些呢?把他们的诗分别放在一起读,你会整体认识一个诗人,认识他们一生在写诗,认识到写作的连续性。一个人拥有真正的素养,不是学六年级就有的,是要靠一生才能达到的。 二是文言文的复习。今年的六年级,虽然只学了四篇文言文(《伯牙善鼓琴》《书戴嵩画牛》《学弈》《两小儿辩日》,我个人觉得应该把三至五年级的9篇文言文一并呈现在六年级学生面前。整体放在一起,思考这些小文言文故事给予他们什么大智慧。每一则文言文都是一个故事,把这13个故事放在一起,会有很多的思考。《司马光》的救人逆向思维,《铁杵成针》作者祝穆其实比李白更牛;《囊萤夜读》为什么选择“夏月”?夏月上白天长,夜短,白天全在学习难道不够吗?那短短的夜不愿意用于睡觉,还想划出一段用于读书;《杨氏之子》九岁孩子的口语交际智慧……综合在一起,13个文言文故事,折射出来的智慧真得胜似无数长篇文章的讲述,这就是文言文这一传统优秀文化形式给予我们的智慧。但在讲述中,如果能给学生呈现一些日本、韩国人如何创造地对待我国优秀传统的书籍,这对于创造性的中学文言文的学习肯定有帮助。所以,我个人觉得,小学六年级,把这13篇的智慧综合找到,在复习中,让他们快乐打开,知道这些文言文的大价值,考试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而这些故事的智慧,如果能灵活用于自己的作文中,也是最好不过的了。 三是六年的学习,古诗文到底对学生有哪些帮助?老师的哪些教法,让他们爱上了古诗文?作为学生,哪些古诗文学习事,让你讨厌?真的应该听听孩子怎么说。在学生小学毕业之前,一线老师应该全面听听学生怎么说。这对于接下来的教学有帮助。多年来,我们在方面是非常陌生的。 高子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btl/4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许敏不要真相可能获得更多的赔偿,为何如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