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玫瑰之乡有个金色的八里沟

作者:尹燕忠/尹燕林

济南市平阴县安城镇东毛铺村东北向大山深处沿山脉蜿蜒八里许,怪石嶙峋,风景如画,人称八里沟,看了会让你想它一辈子,永远忘不了,不想都不行哟。

曾有一位著名来此观光,欣然命笔留下《八里金沟起涛声》水墨画一幅,后又丹青高手画题为“八里金沟”,也有人称为“金色的八里沟”,不管怎么叫,您看了您听了,总是铿锵有力的名字,画面美的想人吧。

八里金沟位于泰山西麓,属陶山西脉群山,北与长清大峰山相毗邻。距平阴县城东约三十华里,地处平、肥、长清三县交界,在平阴县安城镇辖区内。

清代唐仲冕所著《岱览》一书记载:“陶西一景在岱西百二十里。还记载;“览陶不进西景非游也”。

从史料考,“西景”乃今日八里金沟无疑了。

八里金沟随山形东西走向由虎头山崛起于东,青龙山落南,海拔米的天堂山属正阳山。沟内总含三山六峰十三峪,九泉两祠十一洞,涵“九泉汇水中的“大海眼”“小海眼”,“石祠洞敞,漫洞水帘,还有“三山夹一井(景)”,可谓陶西一大美景。歇步亭“赏云观瀑”,如今沟里的青龙水库山风吸水,属自然奇观。因它特有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内涵,曾吸引着历代游客。

夏秋之际,溽暑未消。我们乘车飞驰电掣般穿越乡间小路,在水库大坝上停下,隔着玻璃窗见到茫茫库水耀入眼帘,我们急忙下车,突然,一阵疾风把人推个趔趄,白褂子被水打湿,随即我们揩去脸上的水。

这就是“扑山风”卷起的浪花,这景也迷人眼,山风刮起,在四山夹峙处打个旋,龙捲风似甩起浪花,似珠如玉,晴天阳光一耀,金光十洒,不小心便泼到咱身上,凉爽清新,挺得劲。阴天,黑云压来,钭风横吹,飞溅的浪花便灰脸子了。

这是八里沟“刚入山西侧的青龙水库,原来这里是一道深谷,沟内有一小河叫青龙河,源于沟内九泉,经青龙山、金鸡山两山间流出汇入肥城汇河,由于这一带山高涧深,时逢雨季山洪暴发,毛铺一带民房冲毁,大片良田淤满流沙。

五十年代初,在大兴水利建设的高潮中,筑起了近百米高千米长的攀连山大坝,拦住青龙河,蓄起能容蓄千万立方水的“青龙水库”。

深山涧谷、库水泱泱,波涛浩荡,千米水面碧波荡漾。

金鸡山林木葱葱,似雄鸡展翅影落水中,青龙山奇峰怪石高耸入云,象青龙昂首摆尾在水中倒映,大坝两侧溢洪坝上的水,象青龙吐须,滚玉溅珠飞流直下。

库水多时波平如镜、花红柳绿掩映库水,空气清爽怡人,常引游人岸边信步,观看翠鸟戏水、鲤鱼跳跃,也有不少远方客人来此甩钩撒网,扬竿垂钓。

炎夏,这里是天然游泳池,沐浴的人络绎不绝,晚间男女老幼喜欢聚在大坝上乘凉,或谈古论今,或吹歌弹唱。扑山风来时人们有些害怕了,扑山风又叫“山旋风”,春秋季节常见。也许是这里山势奇崛的缘故,疾风吹落山崖、碰石受阻,风势急卷形成“旋风”,把水面卷的哗哗作响,水随风走浪花飞溅,直到捋水上岸才渐形消散。

水库大坝是通住沟内的必经之路,站在坝首向沟里瞭望,只见三山对峙、群峰环绕,层层叠叠满山葱绿,在明媚的阳光下闪着熠熠的光环,天仿佛更加高远明澈,空气也格外清新酣畅。

沿大坝随崎岖小径往里绕不远,就到了“桃花峪”。

桃花峪是八里沟的首峪。听当地人讲,这块风水宝地,古时有二庵居建,仙人阁,桃花庵有两座小巧玲珑的建筑,其红墙绿瓦被桃园掩映,每当阳春三月满峪桃花盛开时节,这里的桃花庵庙会便会吸引众多游人来这里求神拜仙。

相传,一位名叫山丹花的富贵之家的姑娘来庙会观光,她见幽谷溪水淙淙,鸟语花香,四季如春、景色幽雅,便隐居修身,立志成仙,山丹花姑娘在桃花峪居住的数月,为山人呼风唤雨,又为一方祛瘟排难,寻求平安。后听山丹花姑娘恋山而死,众人黯然泪下,当深夜赶到桃花峪时,只见满峪红光闪烁、桃园不见,满峪百草巨变的山丹花亭亭玉立,花红似火,绚丽娇艳。

如今,可惜桃花峪的庵阁不见片瓦,可满山的山丹花却成为桃花峪一大景观。

人们被一股甜甜的藿香吸引就走进花丛细看,这花屑藿香类是多年生野花,花株高近半米、多枝、花呈三四朵并莲,花瓣园形外翻,花大象个茶碗口,根母本如蒜头。人说这花白天盛开,夜间闭合花期从入春延续到霜前。

站在小溪旁观看,碧绿丛中一朵朵浓郁袭人的山丹花,向人们袒露出翠艳欲滴的笑脸,一阵微风过处,吹来缕缕清爽香气,使人们沉浸在一个争奇斗艳而喷芳吐香的花团锦簇的天地里。

长在岩石旁的山丹花且更引入喜爱。有趣的是桃花峪多是土崖,却只见千奇百怪的岩石从土崖里伸出,有的像青蛙昂首观光,有的似仙人探海、有的两岩齐伸出头而面面相觑,如情人私语,也有的似卧牛伏现。一簇簇的山丹花围岩石竞相开放,块块怪石裂缝里花枝亭亭而立,有的花枝随石缝斜伸、也有的花枝倒垂将怪石缠绕。细心观察,山丹花千姿百态映红,惹得蜂飞蝶舞,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在深山沟里盛长的奇花、实为罕见,也许是这里受特殊气候和水土环境的影响,据说凡迁徙移栽的的植物均不开花。

在青龙山、虎头山、天堂山中间里的一个天然水井,叫“长源井”因游人在这里饮水观山别有情趣,而被古人称:“三山夹一景,陶西景绝”。

长源井井口约十米椭圆形似水池。我坐在井边石板上顺手撩水,只见井水碧绿幽深,不见井底。细细观察、水面微微涌动,缓缓舒涨,大大小小的涟漪,环环牵引一起向上涌动,整个水面像是一匹被人不断扯动的兰绿色锦缎,波光闪耀永无休止。

我扶井边的斜身早榆,俯身望水、只见三山峰头相对,在水中倒映,似隐似现,欲沉又浮人树倒影置井水中,一时像误入了天界,飘飘欲仙,似乘风而起,又摇摇欲坠的神奇谜人之感。

井旁原还有一座方碑,说是泰山石料,刻石“西景一绝”是范蠡题字。可惜,文革间石碑遇难,碎石入井,只有一棵旱榆幸存下来。

我凝眸伫立在旱榆下,细细观察。该树盘根错节,挤在石缝里,树干已经枯朽,但在向阳的枯枝上仍长出青翠的绿叶。人们对古树顽强生存不息无不叹为止矣。

山沟里林木葱郁,丛杂森密,树种繁多。除多数松柏,大山枣、核桃、栗子外,还有稀有的古槐、旱榆、黄连木.揪、楝……。这些树有的春季开花,有的夏季绽蕊,有的秋天观叶,也有的四季长青。

山涧密林,树株杂丛,也是百岛鸟兽隐居的乐土。鸢鹰凶鹞,白雁、红嘴雀、还有四声杜鹃,常年在林中繁衍生息,有的鸟还受国家二级保护。

山中兽类繁多,白日多见野兔蛮奔。夜间群兽寻食,野狼出没。罕见的白獭、貉子、貔子等属国家级保护动物。

八里金沟石洞很多,能叫上名来的有十几个。除玉皇洞、银股洞、漫水洞有游人出入外,其他石洞都在悬崖徒壁上,也有的在密林中。只有山中飞禽走兽在石洞出没。石洞立壁如削,嶙峋绝险无人敢攀。

玉皇洞属大洞之一,洞高十米有余、洞口上危石压顶,两边奇岩对峙,从洞口望去,阴森可怖。再向里两侧乱石嵯峨、深不见底、令人称奇。

漫水洞在玉皇洞口上五米处石壁上。洞高约一米,洞口扁形约两米宽,洞里的泉水流出、顺势向下漫玉皇洞口,称“漫水洞”。两侧的百壁上刻有“山谷涧水,漫洞水帘”八个大字。

我行长时间凝眸寻觅石壁上的石洞。忽见云团朵朵,后推乌云滚翻,山峰时没时现,接着雨点击打车窗啪啪作响,暴雨降临,一时狂风把大雨吹的横飞乱溅。只见前玻璃成了水帘洞,整个山谷好象都在发怒,空中发出各种声音,雷声、雨声,云磨声,柏树发出的箫箫声,雨停了,天从黑沉沉中跳出,又闪亮跃出阳光,山沟里有白色云朵,也有团团浓云,象是暴雨的余威未尽。

站在高台上环视,雨后的八里金沟山色格外清亮。只见虎头山悬崖上山洪顺势而下,象长长的白布垂落谷底,大坛峪银股洞里的山洪象长舌从洞里喷出,垂落在峭壁上,又分出三道水帘飞流直下,山洪随瀑布凌空飞泻,垂落谷底,拍石击浪,水声轰鸣气势壮观,动人心魄。

天堂山属八里沟的群山之首。山上林木郁葱不见,峰顶半山腰有一石祠,叫“歇步亭”现已无踪影,据说,该石祠由七块巨石板相扣、四面石板各有一门,整块大石板扣顶,结构坚固严密。既能遮风避雨,乘凉避寒,雨后祠顶观瀑情味别致。石祠属陶西一带最早的地面建筑。

天堂山极顶的“玉皇石祠”是陶西最大的石祠之一,据说该石祠与观瀑亭石祠建筑风格相似,不同处是只有一正阳门石祠内壁上石刻人物花鸟,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石祠的门榄两边还刻有。纵观风云、天堂圣地”字样。相传的天堂山庙会据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石祠原貌虽不存在,留在玉皇祠旧址石崖上,涧麓梯天堂山,鸟瞰玉带黄河澜。遥望绿毯耸古楼,钟灵锍秀如画卷,给人们留下了对八里沟圣景的回想。

我每年都愿意在四季不同的气候里去看八里沟,看山看水,看雪,观春,看山花烂熳,看酸枣透红,摘几颗一咬,一品,又酸又甜,滋味好美哟!

永远忘不了八里沟的锦绣美色,那诱人的山鸟啼啭,那狐狸野兔的鬼精灵跳,很牵人的魂儿哩!

尹燕忠,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泰安分会理事。曾在《济南日报》《济南时报》、中国西部散文选刊、《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洛阳晚报》《泰山文化》《大汶河》《楚风》《青年文学家》双刊号《黄河文艺》双刊号、作家出版社《国庆征文选》等发表作品,在中国文化精英专刊上发表传记,小说《方河的婚事》在“鲁王工坊杯”首届小小说大赛中获得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莱芜鲁王工坊锡雕艺术研究院三等奖,报告文学《美丽的毕庄脱贫记》被济南市文学艺术联合会评为优秀奖,小说《梅花》被评为玫瑰文学奖,并多次获奖。

、2、23日晚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btl/5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