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时候,最害怕朋友突如其来的关心,一声问候,或许会让人感到久违的温暖,许久未见的生份,却让人不知如何回复,小心翼翼的揣着合适的距离,但是人心的距离又怎是人轻易就能测量得出的呢,最怕的是热闹后的冷清,快乐仿佛是瞬间的假象,长长久久面对的都是空荡荡的房间和近乎凝固的时间,因为有些情感我们无法真实的向朋友亲人诉说,或许害怕他人为我们担忧,亦或许是不喜欢自己的世界突然进来这么多人,为什么人总是害怕孤独呢?其实不止现在的年轻人会疑惑,公元年的秦少游,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踏莎行》中所遇所感吧!

《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大雾隐隐,不见楼台亭阁,月色朦胧昏暗,渡口无处找寻,传说中的世外桃源也不见踪影,望眼欲穿也找不到,怎么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里呢,春寒料峭,倾体受寒,夕阳西下,杜鹃“不如归去”的声音婉转哀啼。

驿站梅花源于一个典故,这里指的诗人收到远方朋友送来的信。在古代,人们为了防止信件长途运输被损坏,便做出了鱼形的信盒,用来放信,而鱼传尺素与驿站梅花意思相近,也都是收到远方朋友的问候的意思。远方朋友的信却堆砌了诗人的离愁别恨,最后一句向郴江发问,其实也是在向自己发问,自然界的水流向怎么可能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呢,诗人的命运也正是如此!

楼台消隐在迷雾之中,月色朦胧不见渡口,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无处可寻,这是诗人营造出来的景致,这后面两句才是诗人真实所见之景,词人久居孤馆,闭门不出,自然是什么都看不到的,后面的闭春寒和杜鹃声,才是诗人真实所见所感之景。

时间顺序颠倒,先写夜色朦胧,再写黄昏鸟啼而所前月下不见渡口并非实际发生的事,这应该是诗人凭空虚构之景,因情造景,意韵深远,楼台巍峨高耸入云,现在却隐于大雾之中,渡口远航启程扬帆,象征着人生的方向,而世外桃源则指代人生理想,这三句意像中诗人使用了“失”、“迷”、“断”三个动词,这正与诗人的人生相关,诗人因坐党籍连遭贬谪,失意怅惘,这几个动词也正体现了诗人此刻内心的迷茫,沮丧。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描写是诗人被贬郴州的实际生活以及内心孤独寂寞的心情。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孤馆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孤苦凄凉,孤馆凄清,又正值春寒料峭,身心俱寒,此情此景,诗人心境可想而知。而这时,夕阳西下,杜鹃发出阵阵哀啼,不如归去引起思乡之情,泛起诗人无边的愁绪,所见之景是夕阳西下,所闻之声是杜鹃哀鸣,而杜鹃又催生出羁旅哀思,此情此情,各种情感交织,情景交融之下,诗人内心寂寞清寒,思乡之情更胜,而这思乡之情则为后文的书信做下铺垫。

第三句中,驿站梅花和鱼传尺素都是收到远方的问候,而诗人连用两个典故,表明他对此信的重视。诗人是被贬谪之人,北归无望,而朋友亲人寄来的一封封书信,则堆砌起更多的离愁别恨,一片一片梅花,落成雪,一只一只的鱼儿汇成流,诗人内心深知自己无法再回到故乡,这由雪花和鱼儿传来的善意与问候,他只能一并收下,感激宽心之余堆砌起更多游子的哀思。这“堆砌”二字用得十分恰当,这种书信如同一砖一瓦,堆砌成一面城墙,墙的这头是我,那头是亲朋好友,虽然心意自知,但永远不可能回家,无非平添些愁绪。

在深重浓稠的复杂情绪之下,诗人发问郴江,你为何不在附近的郴山流淌,却要绕行百里,汇入潇湘呢?其实也是诗人在质问自己,为何要背井离乡,游走百里,其实这也并非诗人所愿,试问谁人不愿在家与家人团聚,齐享安宁呢!只是诗人因罗织罪,一再被贬,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万里,这里的反问其实也体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控诉。

诗人对官场失望,流离失所,失去了以往的理想与志向,与自己所想的人生背道而驰,最后一句的反问更是诗人对命运的无奈控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自己的理想的,朝堂之上,风云诡谲,政党之争朝夕变化,诗人被党争牵连也是无奈之事,但是一再被贬谪,对于一个苦读数十载,一心为政的文人来说,却是也是不小的打击,诗人并非不关心好友的来信,相反诗人无比关心这些,但是今时不同往日,落魄无奈之下,亲朋的关心,亦是一份重担,压的诗人喘不过气来,就好比现在的年轻人,一向对父母都是报喜不报忧,在外生病,受委屈,丢工作,从来不往家里说,也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过的不好,诗人的情感也正是如此。

得失由命,自然界的河流不能只绕着附近的群山而行,而人生的道路有时也并不能尽如人意,路有千万条,人只活一世,纵然一再背井离乡,也定要莫失莫忘当初理想,衣锦还乡是所有游子的心愿,如果暂时不能归家,也定要让家中心安心,哪怕自己在外受更多的苦痛,只要未来能够让家人得到幸福,那便足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bzl/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