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喜忧参半。喜的是春和景明,草长莺飞;忧的是野田荒冢,缕缕青烟。清明节承载了太多,它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被赋予双重意义的时令:既是顺应物候的节气又是中华民族踏青、扫墓祭祀的日子。作为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在历史长河中引得无数文人哀愁传颂,在他们笔下,清明是“春雨纷纷,行人断魂”,是“一丝柳,一寸柔情”,是“陌上青色,心念故人”,是“鸦啼鹊噪,寒食堪悲”……本期邀您走进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一起感受他笔下的清明哀思和剪不断的愁绪。清明日对酒●〔宋〕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诗人简介高翥,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余姚(今浙江宁波)人。年少便有奇志,和同年龄的学者不同,他不屑于考取进士,志不在从仕施展政治抱负,更倾向于游荡江湖,素有“江湖游士”之称,是江湖诗派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专攻诗词,诗风清丽,笔致淡雅,画功也很出色。晚年贫困潦倒,在上林湖畔搭一简陋草屋,小到仅能容下一人,自称“信天巢”。72岁,不幸染疾,逝于杭州西湖,终与湖光山色为伴,也算是遂了一世心愿。文学常识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兴起的一个诗词派别,成员多是没能入仕的游士,他们游荡于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该派别的诗人在题材上多叙写女性和恋情,风格婉丽缠绵,这和宋朝词高度发达有关。除了写闺阁之情,他们还写南国山水的清丽景色、抒发旅途感悟等。当时,有一位名叫陈起的书商,广交文人墨客,其中就有大量江湖诗派的诗人。后来,见他们诗词出众苦于无处传播,所以陈起为上述诗人刻印诗集,总称《江湖集》。自此,江湖诗派才广为人知。诗词赏析首联“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交代清明时节的主要活动——祭祀扫墓。清明凄凄切切,加上细雨霏霏,让行人哀伤悲痛的心情加重几分。来到山头墓陵,放眼望去,四面八方被坟墓占据,目睹此景,怎不生惆怅?一个“各”字看似有“各扫门前雪”的意味,实则进一步刻画出扫墓之人的沉痛心情,逝去之人肯定是至亲至爱的人,扫墓时刻少不了给其寒暄几句,情到深处念及昔日逝者的音容笑貌,不禁悲从中来,痛苦到了极点。此刻,所有的安慰在此刻都是枉然,正因如此,所以扫墓之人互不打扰,各自静穆,一种同样的苦痛让他们感同身受,无须多言。“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字面意思很好懂,墓前焚烧的纸钱很多,随着火苗翻飞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一样在坟头周围盘旋,祭祀者念及逝者往昔,悲痛喷涌而出,眼泪哭干了,思念成疾,泪水化作鲜血染红了野田荒冢的杜鹃花。提到蝴蝶,我们不难联想到“庄周梦蝶”和梁祝中的“化蝶”桥段,蝴蝶仿佛成了连接梦境和现实的介质,成了逝去后的灵魂所在,故诗人这里将纸灰比作白蝴蝶,一来形容纸灰之多,二来将此看作逝者化身,以便自我安慰。“血”“杜鹃”这两个意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喉咙出血才停止,常被用以形容哀痛之极。诗人用“泪血染成红杜鹃”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至深,悲痛之情无以言表,达到和“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同样的艺术表达效果。颈联写清明黄昏时祭祀的人早已散场,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诗人这里为什么要写狐狸?他真的看到狐狸了吗?想必是虚写。因为诗人深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道理。鸟儿无论飞多远,最终都会回到自己的故乡,如同人落叶归根;狐狸即使死去也要将头对准巢穴的方位,暗示人不能忘本,之所以清明祭祀就是为了不忘亲人,不忘故乡,不忘根本。孤坟上窝着狐狸,但那些和父亲一起上坟的孩童又如何能体会这种悲痛呢,所以夜晚他们照常在灯火下说说笑笑,不懂成人的悲伤。不过,他们终要长大,终会直面死亡,到那时他们同样会明白清明传承、祭祀的真正含义。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最后,诗人告诫生者生命苦短,要活出该有的样子。“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让人联想到诗仙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是啊!清明祭祀不仅是告慰逝去之人,同时也教会生者正确对待往后的日子。不知道读过这首诗之后,你对清明有没有新的认识呢?评论里告诉我吧!往期精彩推介李贺也有浪漫情怀?这首描写天宫的诗,很多人以为出自李白之手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将无力感融入诗中,自此立下隐遁之心刘禹锡的《乌衣巷》,不只有今昔对比,还暗含一条社会学定律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烦请告知,立删多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bzl/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