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白癜风能治好么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04/4302316.html
(黄山云海)(眉毛峰下被冻伤的茶树老叶)明代名茶“黄山云雾”失传已久。许楚的《黄山游记》中写到:“莲花庵旁,就石缝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断颚不去,所谓黄山云雾茶是也。”寥寥数语,写出黄山云雾茶的清冷奇香,口感独到。清人江澄云在《素壶便录》中,更将黄山云雾茶尊为茶中翘楚,他说:“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黄山云雾茶不仅在其独有的生长环境,清代俞樾的《孙莲叔赠云雾茶赋谢》,更是生动描述了其采摘难度,“茶丁欲采不得路,导以鹤子从猿公。缘穜缒索仅得上,十人提筐九则空。由来神物不多有,何怪价与黄金同。”物以稀为贵,在俞樾眼中,云雾茶贵如黄金,只有贵宾到来时,黄山僧人才舍得拿出来品饮招待,或作为礼品相赠。这在清代黄肇敏的《黄山纪游》也有类似记载。(明代许楚游记)文人的诗文难免有些个人情感偏好,民国十八年(年)黄海散人(陈少峰)编撰的《黄山指南》,是至今为止发现的,记载黄山云雾茶最完整的史料,据载:“云雾茶,生黄山眉毛峰为最,桃花峰汤池塝次之,吊桥、丞相源与松谷庵、芙蓉岭相伯仲。黄山之茶常有云雾罩之,故名。眉毛峰崖悬径险,草木繁密,鸷兽时出,云雾尤为常蔽,故人罕到。夏初发芽,长三四寸,断之有白绵如杜仲,仅数十株,味更香美,不易得也。”且一经水泡,仙气缥缈,清香扑鼻,具有消食健脾之功效。然而,在清末咸同年间,因太平天国肆虐徽州十余年,黄山寺宇僧侣也未能幸免,云雾茶随之颓败,失传至今已百余年。如今,虽有“谢裕大”的黄山毛峰,称其继承了黄山云雾茶之衣钵,但终究受茶叶产地限制(黄山峰峦间已少有规模化茶园),不管其加工工艺如何,都不可能与当年的云雾茶相提并论。(《黄山指南》关于云雾茶记录)每每读到古文献中有关黄山云雾茶的文字时,我不禁会问,难道这一明代古茶真的这样永远消失了吗?去年以来,按《黄山指南》记载的产地,我先后进行了探访。当然只是确认茶园或茶树是否存在而已。许楚所记载的莲花庵、黄肇敏所说的朱砂庵、紫云庵,以及陈少峰所记的汤池塝,均在温泉一带,桃花溪畔,原有茶地基本被大小建筑挤占,仅桃花峰林莽中还残存部分茶树;黄山北门芙蓉居门前有茶园一两亩,芙蓉岭至松谷庵步道两边,以及松谷庵周边山地,修篁掩映,中为茶园,计数十亩之广;丞相源下段、临近苦竹溪一带,茶地颇多,但海拔均在米以下,非真正意义的云雾茶,云谷寺之下百余米处,以及前往通天坦的竹林里,可见少量野茶;现云谷寺索道下站建筑地块,原先亦为茶园,西面吊桥的白云庵门前尚有数亩茶地……这些保留下来的黄山云雾茶茶树,不管是种植中的茶园,还是寥落在荒草菁莽中的“野茶”,均在海拔米以下,属记载中“次之”范畴。昨日,在云谷综治组施春生先生安排下,由范来葆、何勇先生向导,我与程勇军先生终于得机前往眉毛峰,探寻传说中“为最”的黄山云雾茶。(眉毛峰全景)眉毛峰位于黄山东南部,北连钵盂峰,西接清潭峰,南衔香炉峰,海拔.6米,为36小峰之一。从黄山南大门或云谷停车场一带仰望,其西麓一峰骨状如眼眶,上有松树林立,长成弯弯一排,远观酷似眉毛,峰由此而得名。民国二十年(年),开凿了温泉至云谷寺的石蹬道,游人可至眉毛峰下游览。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温泉至云谷寺公路,跨越眉毛峰古蹬道从此封闭,至今人迹罕至已久。我们自云谷寺沿古蹬道下行,在WQ-43号消防水池处转入“梅屋”蹬道,跨溪后开始上行。其间山势虽陡,但大部分为土层坡地,且翠竹涟涟,少有石壁。至“梅屋”处,修竹浓密,原寺庵遗址尚存,其建筑格局及附近摩崖石刻仍清晰可辨,林中有零星茶树,一株木连树突兀其中,与古文献记载的僧人以云雾茶、木莲果赠礼场景基本契合。(“梅屋”石刻)黄山茶树属低矮灌木品种,适宜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且喜阴凉环境,因此不可能像黄山松那样,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里,也不宜砾石为主的乱石堆中。在云谷寺一带远观眉毛峰,“眼眶”在峰脊西麓,自公路到峰顶基本为巉岩峭壁,坡度达40-90度不等,其间崖壁断层间,虽有古松茂林,但亦砾石重重,不宜种植茶树。据范来葆介绍,眉毛峰之下也仅有此处可植茶,且这些年来,他们从“梅屋”到眉毛峰下,均未见有茶树。其言下之意,《黄山指南》所说的“眉毛峰云雾茶”就在“梅屋”一带,别无他处。但我总觉得,此处海拔虽略高于汤泉、吊桥和松谷一带,与桃花峰、云谷相近,地形地貌也基本相似,却与“崖悬径险,草木繁密,鸷兽时出,云雾尤为常蔽”有较大差异。只是我们沿古蹬道攀高到几乎可以侧看“眉毛”的位置,视野所及,基本与范先生所述一致,确实没有可植茶之地。(在古蹬道岭头位置侧看“眉毛”)另一方面,茶叶并非黄山本土植物,相传,眉毛峰之茶为古时云谷寺僧人所植,即使如清代俞樾所写的“茶丁欲采不得路,导以鹤子从猿公”,通向茶园的便道总是有的,否则每年除草施肥采茶,不可能都是“缘穜缒索”的。从丞相源到临近眉毛峰岭头的古蹬道,除“梅屋”至公路段尚缓外,其它路段基本在眉毛峰峰脊西面折盘而上,偶跨悬崖断层褶皱,道路坡度基本在30-60度之间,未见任何可以穿插到“眉毛”下方山林或崖壁间的古道,连人为搭砌的便道痕迹都没有,基本可以断定“梅屋之上至眉毛峰间不可能种植茶叶”。(梅屋寺宇遗址)然而惊喜总在绝望间。我们登高四十分钟,到达古蹬道最高点,转入山脊西麓,进入一片相对平坦的山坳里,即WQ-32号消防水池处,无意中看到一株茶树。此处海拔余米,距眉毛峰顶不足米,距“眉毛”处约百余米,周边山林基本为落叶灌木,我们在其中又找到了数十株低矮的茶树丛。据目测,附近约五六亩山林内,至少有几百株这样的茶树,这些茶树单株都不大,每株长有几股到十几股细枝,大的仅拇指般粗细。茶树叶片卵型,叶片最长可达10公分,比他处略长,略薄,少光泽,且稀稀拉拉的,部分有明显冻伤痕迹。细枝杪头的新芽仅有如米粒般大小,距采摘时间至少还有一月以上。(眉毛峰下茶树)此刻,我们才突然反应过来,原先所见眉毛峰的“眼眶”、“眉毛”,仅是眉毛峰的标志而已,其西麓、东麓及上下山体均属眉毛峰范畴。我们不敢肯定这些瘦弱细条的茶树就是明代种植的古茶,一种可能是茶树品种所致,即使生长数百年,依然细条如初,就像黄山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杜鹃、小叶黄杨一样,何况茶园荒弃后,茶树长期受到大型灌木挤压,生长空间及营养严重不足;另一种可能是,现有茶树是在古蹬道修建后,甚至是上世纪“大集体”时期,由附近村民所植,划入景区管理后,荒废至今才三四十年,部分茶树尚未完全消失。但不管怎样,此处应是离“眉毛”最近的茶园,最有可能是《黄山指南》记载的“云雾茶极品”的产地,与是否为明代古茶树并无太大关系。(在“茶园”处拍摄眉毛峰顶,其后为钵盂峰)为验证这些茶叶是否具备史料所描述的品质特点,尽管茶树新芽尚未长成,我还是顺手摘了几片老叶。结果发现,叶片及细枝折断后,能见断面有少许汁液,未见“白绵如杜仲”,或许过段时间,到了初夏采摘时,方能见此情景。晚上回家后,我即用开水直接泡饮老叶,氤氲中,虽未感“轻香冷韵、袭人断颚”,但可闻草木清香,饮之,有淡淡甜味,那种草本植物茎叶的清甜味,直至第三泡后才消失。我让妻儿品尝,也确有此味。(眉毛峰下老茶叶泡的茶水)离开“茶园”,我们继续沿眉毛峰东麓古道,即清潭峰石壁对面的山脊下行。至马鞍山上方不远处,又见部分茶树。至百丈泉,即公路上方,也有部分茶树。这些茶树所在海拔位置应与桃花峰、云谷寺相当,与眉毛峰下的茶树定然不可并论。

(眉毛峰古蹬道)

*********************************

“山中漫步”系列

27金缕梅26黄山的雪25白云无事常来往24山中值守的日子里(5)24山中值守的日子里(4)24山中值守的日子里(3)24山中值守的日子里(2)24山中值守的日子里(1)22黄山“发现”百年前的“天气预报”21“李法周居士塔”背后的故事20粉花绣线菊19雾中蜗居的日子18散花坞的花事17梦16燕子归来才是春15林中传来鸟鸣声14孤独的金缕梅13今夜的风12登丹霞峰11寂寞的雪10我是山中那盏灯09活在这珍贵的人间08陪着窗外风萧萧07始信早秋06狮子林怀古05纯粹的雨天04独步登高白鹅岭03始信峰的早晨02晨起山上走一圈01住在贡阳山黄良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hd/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