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诗人都具有非常丰富的阅历,也积累了渊博的知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感悟,并通过诗歌将自己的经验、思想和感情传递给读者。充足的生活经验,可以让诗歌作品显得真实生动;成熟的思想观点,能够帮助诗人准确和深入地分析问题,也会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诗歌中经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法,作者借助一些常见的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感,既显得形象具体,又令人咀嚼不尽,从而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并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下面分享才子送别好友,吟诵了一首七律,连用4个比喻,结尾更显余音绕梁。

用赵之美留别韵

金代?李俊民

为君不惜送行诗,但恨蒹葭失所依。

流水尽朝东海去,孤云只向太行飞。

仕途冰炭收心早,客路参商见面稀。

一曲阳关歌未彻,声声头上听催归。

李俊民,自号鹤鸣老人,唐高祖李渊的后裔,金代著名诗人。他自幼聪慧好学,进士及第后却不愿入仕为官,反而隐居乡间,以教书为生。金朝灭亡后,他不接受忽必烈的征辟,纵然生活清贫,却无怨无悔。

赵之美是他的一位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谈论人生。有一次朋友要去远方,临行前写了一首诗。李俊民读后非常伤感,于是便依其韵,创作了这首七律,表达出作者的不舍之意。

开篇介绍写诗的缘由,并表达了依依之情,“为君不惜送行诗,但恨蒹葭失所依。”《诗经》中曾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抒写了一种依恋和悲戚的深情。“但恨”二字,体现了他与朋友间的真挚友谊,一旦分别,不知何时见面,诗人于是深恨自己无能为力。

作者又用“失所依”三字,抒写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在那样一个乱世,很多人或者明哲保身,不敢随便言语;或者见机行事,积极投靠元朝的皇帝。而只有赵才子与自己志同道合,甘愿一辈子做一介布衣,也不羡慕那些新贵。所以当朋友离开,诗人顿时觉得自己是那样失魂落魄。

颔联继续表达诗人心中的失落感,“流水尽朝东海去,孤云只向太行飞。”作者将朋友比作奔向大海的流水,他义无反顾地追求新的生活;诗人又将自己比作在山间不停徘徊的孤云,只能一直守在故土,却不知未来将会出现何种变故。

人生经常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直坚守初心,周围的人却纷纷离我而去,自己反而成为孤独的另类;如果随波逐流,或许会出现柳暗花明的新天地,但又觉得辜负了心中的本我。诗人思来想去,实在是痛苦不堪。

颈联依然运用比喻,抒写作者的复杂心情,“仕途冰炭收心早,客路参商见面稀。”诗人觉得自己性格倔强,又不懂得逢迎,似乎不适合在仕途发展,所以很早就看淡名利。冰炭,形容诗人与朝堂中的那些人好像冰火两重天,无法共存。

诗人又感怀自己与朋友此后将会聚少离多,就像“参商”二星,总是一隐一显,却始终无法同时出现。这样的比喻极其形象,立刻就让人记忆深刻。诗人不愿与朋友分离,但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在离别时刻,表达出发自肺腑的留恋之意。

结尾又从听觉角度抒写了离情,“一曲阳关歌未彻,声声头上听催归。”饯行的酒宴上,有人还在深情地高唱阳关三叠,诗人却又听到杜鹃鸟在头顶不停地鸣叫,好像正在催促朋友赶紧上路。催归,是杜鹃鸟的别称。

李俊民的这首七律层层推进,情感深沉,令人过目难忘。作者在开篇就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份真挚的情感;中间两联连续采用比喻,形象生动,也胜过千言万语。结尾余音绕梁,让人回味不尽,作者虽然没有诉说朋友离别之后的情况,却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hd/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