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市(古润州)的东南方,有一个千年古村:河达村,自古以来被称为润东河达(河埭)。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村内古建筑群保留完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曾经看过多少次电影、演出的剧场,村民们闲暇时就编排一些节目。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小学时,村里自编自导自演的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村内主要有朱、尹两大姓,其中朱姓家族人口占六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的后裔。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河达村的周围,有许多地名和村名,流传着很多传说和故事。官庄村传说是汉朝官员护驾时居住的地方,附近建有皇帝的行宫。上马达和下马达是文官上下轿,武官上下马的地方。河达来源于“河埭”谐音,百姓删繁就简将“埭”写成“达”而称“河达”,其村名形成于东晋末期。当时张闿出任晋陵内史,新建的曲阿新(辛)丰塘,能灌溉田地多顷,同时在新(辛)丰东侧建有实用美观的河埭(即官兵和百姓洗漱用的码头),供官兵和百姓使用。民间还有一种河达村的来历是此地离运河近,河达村始迁祖——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八世孙寿九公从河而来,由河而达,习惯上称之为“河达”。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古时的河埭地现今已成了河达村。河达村也被称为河达里,清朝年间行政建制为府、县、乡或镇、里或保。里相当于现在的村,这即是河达村又称河达里的由来。可能是当地方言“河”“何”谐音或以“何”作“河”刻版印刷所误,在年印制的地图上,还可清晰地看到“何(河)达里”地名。据清光绪辛丑()世德堂版《润东河达朱氏家乘》谱序记载,朱熹第8世孙朱寿九年轻时从江西饶州鄱阳,顺长江而下到达镇江,再经运河水道往返吴楚做生意,看到辛丰区域山明水秀,土和风淳,交通十分便利,上通京口,下达苏杭。当时(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年),江西一带战乱频发,就只身一人在此地建房造屋、娶妻生子,定居了下来。约两百年后,到了明朝晚期,河达村另一大姓尹氏,也从句容迁徙到此定居。尹氏为程朱理学中的程颐的直传弟子尹焞的后裔,朱氏、尹氏都是名门望族,目前两处祠堂都基本保存完好。精美的古建筑群。河达村至今仍保存着39幢清朝晚期和民国期间建造的祠堂、民居等建筑,还有大量古井、古桥、古碑、古墓、古树、古石雕、砖雕等历史遗存。其中历史较为悠久的是朱氏和尹氏祠堂建筑,都在年左右。根据朱氏家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年)至道光甲申()年间,历时20余年,完成了整个祠堂建设。除了中间一进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外,现存两进,每进三间。距今已经余年。尹氏祠堂如今保存完好,前后三进,大约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具有年左右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为河达村小学,后一度曾作为大悲禅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河达村东2两华里的烧火郎桥,是镇江东乡通往辛丰大运河的交通要道,是河达村乡绅于清乾隆年间修建。距今有多年历史。在抗日战争中也是地方党组织重要的地下交通线,至今碑刻仍保存完好。村内还建有大悲禅院,是辛丰镇大圣寺的下院,与河达村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民间传说“圣玉三娘”有关。村内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是民国晚期建造的两栋楼房。其中一栋的主人是河达朱氏四房后裔朱松柏,他早年在上海做经商,年左右回老家建了带有天井、马头墙的两层徽派楼房。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河达小公社的办公用房,文革后改做小学、校办工厂,见证了解放后的一段历史。还有一幢也是建于年,房主为河达朱氏五房后裔朱慎昌。朱慎昌也早年在上海办砂轮厂,后公私合营,成为上海砂轮厂的前身。朱慎昌兄弟六人,就建了六间二层楼的建筑,据说都是用糯米汁灌浆,房屋坚固耐用,至今仍保存完好,仍可居住。距河达村东南一华里的上马达(上马埭),至今还保留着漂亮的古建筑门楼、门当和古井,井圈上井绳留下的痕迹,无言地诉说着古井的历史。到现在,古井一直都在使用,古井里的水一直都很甘甜。厚重的历史文化。河达村常住人口中主要有朱、尹两大姓,都出自名门望族,家风整肃,民风淳朴,占全村人口的85%以上。河达朱氏始迁祖寿九公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长子一脉八世孙,于年从江西鄱阳迁居于此,距今已经近多年,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已经有23代,现有人口近千人。河达尹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程朱理学中的程颐的直传弟子尹焞的后裔,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大师。朱子的理学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尹焞的影响。如今其后裔也同村居住,互为姻亲,良好的家风家训传承,形成了河达村淳朴典雅、崇尚礼法的良好民风。河达村民间传说历史悠久,影响面广。虽然由于社会变革,有的民间娱乐活动已经停办很久,但健在的老人不少都曾经亲自参与其中,至今记忆犹新,津津乐道,也很容易让沉寂的民间非遗活动重新焕发活力。“圣玉三娘”的传说。根据最近刚刚在邻近的下庙头村庐舍庵发现的“香火田碑记”的有关记载,这一传说至少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据传,圣玉三娘是辛丰辛王菩萨的三女,得道成仙后,河达村成为她的娘家,护佑当地风调雨顺,保民平安,当地民众就将其供奉起来,尊称为“圣母”或者“圣玉三娘”。周围10个村(俗称后十村)每年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都要举行有上百人参加的圣玉三娘巡游祈福闹元宵活动。十个村按姓氏,轮流值班,河达村因人口多就占四个姓氏(朱姓就分东分、中分),十年中就有四年是由河达村负责举办。每次正月十五这一天“出会”巡游前都有一套仪轨,就像有的地方的巫舞傩戏,驱鬼驱邪,然后有当地特色蹦鼓渲染气氛,聚集人气,前面有灵官护法菩萨开道,四人在后抬着坐着圣玉三娘塑像的红木轿子紧随其后,后面跟着80人左右高举三角形的龙凤旗队伍,浩浩荡荡,逶迤前行。伴随巡游队伍的还有荡湖船、踩高跷,一路载歌载舞,好不热闹。巡游那一天,大叶庙都要举办庙会。正月十三、十四晚上,后十个村的民众都要集中在下庙头庐舍庵,举行蹦鼓擂台赛,每个村都有锣鼓队,每个队有两到三面大鼓。轮流打擂台,场面十分热闹。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圣玉三娘巡游和蹦鼓等民间娱乐竞技活动还是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的。这是村里从清朝一代代传下来的紫铜水枪,和欧式紫铜消防头盔,上面有精美的纹饰,由几个部分卯接成一体,跟古代法国骑士头盔可是同款的哦。一年一度河达村的“祭龙”仪式。年,朱晋康、朱松柏、朱慎昌等八位在上海、苏州经商的乡贤,共同集资购买了一台德国进口的人力救火水龙,当时叫“洋龙”,并成立了“河达东中救火会”。火龙买回来后大显神威,先后参与扑灭本村和周围村庄大大小小火灾余场次,被当地群众称为“神龙”。由于成立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九月二十三日,于是就把这一天定为河达村的“祭龙“日,每年这天举行祭龙会,一是对“火龙”进行试水,看看“火龙”运转是否正常,并对火龙进行保养;二是对参加救火会的队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演练结束后进行聚餐,也是对义务消防队员的一次犒劳。如今,救火会已经改名为河达村神龙义务消防队,义务消防队的队长也已经换了第五任,并且购置了现代化的“洋龙”,但一年一度的祭龙仪式持续了78年,从未间断过。河达古村落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更有大量的古迹遗存,蕴藏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很多古迹急需保护,这样才能传承好、利用好,造福后代子孙。(部分照片:赵文亮、朱晶)点击分享:老镇江镇江女婿白岩松陶玉玲,永远的镇江“二妹子”印青:军旅走出的镇江籍音乐家雷霆战将赵文豹!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你好,这是我的家乡,镇江!这是我的新名片伯先公园,多少镇江人珍贵的童年!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hd/6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