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3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如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琴瑟

①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巧

②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

出川。”

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①用谢安、谢玄家事,指人有风度。因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

②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

《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指居家的幽美,

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巧

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的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9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0《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高考起航梦想生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tl/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