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三峡的野丫头
丁小村(dxcn):有趣、有味,文艺的、思想的 三峡(郑云峰摄影) 间来自三峡的野丫头作者 丁小村 主播 米阳 ?对于花草树木来说,春天是一个心醉的季节,每一种花草都有明媚灿烂的一刻。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诗心妙手、鬼斧神工;你还不得不承认,万物遗传进化的功夫何等了得! 在热带雨林中,一棵草会开出娇嫩的花朵,这是它为了繁衍生息所必须的过程,但这一惊艳绽放的瞬间,也是它最危险的时刻——虫子、鸟儿、小兽,都会垂涎这一口鲜美的食物。这棵草采用了一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比如自身酿造出有毒的汁液,让冒然进食者好吃难消化;它或者会长出尖利的毛刺,让那些馋嘴的敌人吃尽苦头……有些植物干脆用自己的身体把自己变成一个陷阱,本来想吃它的虫虫们,反倒变成它的蛋白质营养。 就这样,花朵要开放,鸟儿要歌唱,虫子和小兽继续为一口吃喝而奔忙——大家都不容易,在敌对中达到了奇妙的和谐统一,大自然终于平衡了这一切,让万物各有自己的生存本领,让这个自然生态的系统运行着,因此也让我们这个星球生机勃勃。 花草树木应时发生,它们最早唤醒了春天:在乍暖还寒时候,它们活泼起来,清鲜起来,变成了这个季节闪亮登场的主角。 万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一蓬一年生的小草和一棵万岁不老的古树,在造物主上帝的眼中,它们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也没有等级高低的差异,它们同样得到雨露的滋润和阳光的照耀。 在春天,如果不为这个季节的主角们写上几笔,那也算是辜负这美景了。 长江上的孩子们(郑云峰摄影) ?我第一次见到中华文木,是在三峡的库区的一条木船上。 有个人提着一棵树上船,树很小,不仔细看也没什么特别,下边带着一坨原土。它看起来是一种盆景树,叶片小巧,枝干并不丰满,不过它靠近根部的枝干就变得壮实,这种根壮枝小的萝卜样的树,多半都是生长在贫瘠的地方——它必须用根部来蓄积能量,以便在营养匮乏时能够靠着这来维持生命。因为这样的长相,这类树经常被人选作盆景。 但我并不知道,这棵漂亮的盆景树,大名鼎鼎,它是二级濒危珍稀植物:学名叫中华文木。 米,三峡库区到处写着这样的红字。这是三峡库区的蓄水位。这米也就是几十层楼的高度,人可以后退搬迁,变成移民;房子可以换地方修,古镇可以推倒重来……但对于河流两岸的许多植物来说,那是一场灭顶之灾。 中华文木是大自然的一个进化杰作。它长在什么地方?三峡地区。 在峡江,它经常生长在江岸的石壁上,只要一点点土,它就生根,长大。它不但要长出小巧漂亮的绿叶,还要开出艳美的小花。对于一株植物来说,它尽力了,它也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的风华,没有辜负自己的时光。 但它是个苦命的植物。在峡江涨水的季节,江上水位提升,它生长的位置低,必然被上涨的江水淹没。这是一种奇妙的植物,一旦被水淹没,它立刻进入休眠状态——“假死”,使它在缺少氧气、缺少营养的情况下,尽量关闭自己的呼吸系统、尽量减少自己的营养耗损。整个夏天,在三峡地区长江丰水期,这种植物被埋在水下,如同一个冬眠的动物。 然后……当水线降落下去,当它重见天日,它立刻醒来,开始呼吸,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开始长叶,开花,变成一个活跃的生命。 中华纹木 ?我一边在网络上查阅资料,一边和当地农民交谈。我在巫山县的青石村住了几天,这个小村原来是神女峰下的一个古老小码头,这儿的居民原本有很多都是水手。三峡库区蓄水之后,他们有的已经搬迁到外省,剩下的原地后撤,搬迁到更高的山坡上,建起了一个新村。 他们告诉我,文木这东西以往在峡江地区到处都是,但现在却几乎见不到了。三峡库区蓄水之后,那些被淹没在水下的植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化出水生能力,只有死掉,变成水中的一个遗物。 中华文木成了一个没有归路的可怜东西——原本它是在丰水期被淹没在水下,水位下降之后它能够露出水面,重新生长,它用三个季节生长,只为这一季休眠。但蓄水之后,它的休眠变成永远的睡眠了。 青石村小向家的院子里放着的十几盆中华文木,我看着这些漂亮的植物,却仿佛听到了水底的悲歌。那是一些死魂灵,在为不能醒来的时光而歌。 小向也曾经是长江上的弄潮儿,库区蓄水后,他开着一条机动渔船,接一些来旅游的外地客人,到他和媳妇开办的农家乐来吃住。没事儿了他喜欢在峡江沿岸的水湾里寻找这种植物。文木现在已经很少了,他找回来一些栽在盆里,是院子里的风景,也是往日峡江的一个纪念。 站在他家的院子里,可以看到对面的神女峰。 也许有神女峰的灵气,峡江才有这种奇特的植物。 真是大自然进化的杰作,它长着粗壮的根,上边是生出的嫩枝。也许在被水淹没的季节,这些嫩枝有很多会在休眠中死掉,但是它的根部依然保持着营养,蓄积着顽强的生命力。一旦峡江的水退下去,它就焕发出生机,迸出新的枝条,长出鲜绿的小叶,开出艳丽的小花。 ?我热爱大自然的任何一种植物,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生存本能,也各有各的骄人风姿。有的开出鲜香的花朵,有的长出漂亮的叶片,有的摆出生动的造型,有的保持炫丽的色彩。这其实都是自然万物进化的结果,但也是大自然万种风情的美妙展示。 明代诗人王叔承在三峡地区写下十二首《竹枝词》,其中一首写道: 白盐生井火生畬,女子行商男作家。 幢布红衫来换米,满头都插杜鹃花。 你看这峡江地区的女子,她们生在这穷山恶水之地,却有着别样的风采。 在三峡地区,男人多半都是在江上搏命,当水手船工,以生命做赌注来维系一家的生活;女子也能干耐劳,她们煮卤成盐,烧荒为畲。男人们从江上回来,反倒成了家里人,在家弄家务——这个时候,这些山野女子的生存本领和快乐天性就全都体现出来了:她们做手工去换米,归来时头发上还要插满杜鹃花。 我读这诗的时候很是感动。我立刻想起了我看到的那个奇妙的植物中华文木。 这山野女子,这中华文木,都是峡江地区的生命之花。 当她们在生存困境之中,她们受苦,她们隐忍,她们辛劳,她们奋争。当生活稍微给她们一些阳光,她们必然绽放出生命的璀璨光华。 所有的贫瘠土地上,总有生命在忍耐、在承受、在萌动、在绽放。 那位站在悬崖上仰望千年的女子,她在固执而期待的守望之中,变成了一尊美丽的神。 -TheEnd- 上期《小村夜谈》: ·看花人 好看就点点右下角,就转发,这是对作者最好的支持,谢谢! 点下边的题目链接,阅读公号最新热文: ◆春花秋月夏杜鹃:人生与自然的境界合一 ◆世间许许多多的悲凉 ◆遥想柳宗元 图文注明外全部为丁小村原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均不得转载 丁小村(dxcn) 一个有趣有味儿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xr/4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云雾山杜鹃开了,李克勤开唱,漫威英雄空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