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后,到唐代的几百年间,充分与中国儒道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唐代佛教极为兴盛,形成了许多宗派,佛教典籍浩繁,僧侣无数已是唐代士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

唐代也是诗歌与佛教新变繁荣的时代。文人礼佛与方外僧徒过往频繁,诗作中多涉禅语、示禅机,以禅入诗,进而以禅喻诗等,也显见唐诗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的新发展。

就禅僧方面来看,从晋代支遁、慧远的禅理诗开始,直到唐代,形成诗僧辈出的现象。由佛经翻译的偈颂到禅师颂古、示道的禅诗,以诗寓禅在唐代有了大步的发展。

今天说的这个诗僧就是唐代的贯休。

贯休精通诗画,辛文房曾盛赞贯休: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意,昔谓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果僧中之一豪也。

他与齐己、皎然皆以诗闻名,并称为唐三高僧。乾化二年以八十一岁圆寂于前蜀。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贯休平时会给同道僧人写诗。这首七绝诗,把潇潇春雨中赠别友人之景、之情描摹得非常生动。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杜鹃鸟一直在啼叫,雨越下越大,我冒着大雨将朋友送到江边。

能够冒着大雨送别朋友,可以看出两个人交情匪浅。

蜀魄指的是传说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子规。后人因以蜀魄、望帝等作为杜鹃鸟的别称。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我不能折段岸边的柳条为你送行,只希望你以后拥有坚定不移修持佛道的心。

折柳送别是古人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柳树也经常和送别、怀念连在一起,李白有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但是作者作为出家人,并没有按照世俗的方式和朋友送别,而使用了一种佛家固有的方式,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日后的日子里,佛法修为更进一层。

这首诗通俗易懂,但是感情并不浅,让人想起李白的赠汪伦,同样感人至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yzz/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