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常用虚词之何的含义与用法总结
北京荨麻疹专治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427/8891172.html全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在语文学习中,除了现代汉语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文言文的学习,尽管这部分在考试过程中分值占的并不多,但是它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文言文学习之所以难,是因为古人和现代人的文化氛围以及语言习惯不同。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如意王将为同学们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可以运用起来哦!今天,我们将总结并解析一下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进而帮助同学们在阅读和学习文言文时更快速有效的理解文章内容,快快收藏和学习吧! 课前预告:文言文常用虚词:之、何,同学们记得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以运用起来哦! 虚词:之说起文言文中的虚词,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之”了吧!“之”在文言文中可以做动词、代词和助词,其用法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 “之”作动词时,往往表示“到、往、去”等含义,例如《为学》中的“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做代词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代指“他”或“他们”,为第三人称:这是“之”作为代词最常见的情况了,例如《曹刿论战》中的“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代指“我”,为第一人称: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是还是会存在这种用法的,例如《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的“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3)代指某事物,为指示代词:这也是“之”比较常见的用法,例如《论语十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之”做助词也有以下几种用法: 1)做结构助词,可以翻译为“的”:这是“之”作为助词最常见的用法了,例如《愚公移山》中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做结构助词,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之”存在于主谓之间时,无具体意义,例如《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做结构助词,做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做结构助词,作宾语提前的标志:例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5)做音节助词:这种用法往往是为了增强行文节奏,并于具体意义,例如《陈涉世家》中的“怅恨久之”。 虚词:何同学们总可以在文言文中看到“何”这个虚词,而且大部分时候它都会出现在疑问句当中,大家回忆一下是不是? “何”在表示疑问时,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作谓语,常被翻译为“为什么”:例如《六国论》中的“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2)作宾语,译为“什么,哪里”等:例如《鸿门宴》中的“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也译为“什么,哪里”等:例如《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4)作疑问副词:当“何”用在形容词之前时译为“多么”表程度,例如《伶官传序》中的“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当“何”用在动词之前时译为“怎么”表反问,例如《赤壁之战》中的“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另外,“何”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固定搭配: 1)“奈何”:翻译为“为什么,怎么样”等,一般用于表示疑问或者反问,例如《阿房宫赋》中的“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类似的固定搭配还有“何如”、“若何”等; 2)“何以”:翻译为“用什么、拿什么”等,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3)“何乃”:翻译为“怎能”,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何”除了表示疑问之外,还可以用作语气助词,译为“啊”。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文言文常见虚词“之”和“何”,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先运用起来,下一期我们将继续学习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哦。如果你想知道更多,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yzz/5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浔阳江畔的久别重逢下琵琶行
- 下一篇文章: 琵琶行水浒传里的浔阳楼,宋江题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