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斑鸠就跟麻雀似的,到处都能瞧见。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咱们常常能在林间、草地、树上、地里发现斑鸠,不少人还会错把它当成鸽子。

不过,像这种常见的鸟,为啥咱们很少能瞧见它们的窝呢?到处都能生存的斑鸠,古代被当作美味,现在咋就不能吃了呢?这里头是不是有啥秘密?

斑鸠搭窝的本事真是差得不行,它们常常随便捡上几根树枝或者草叶,就能在树上弄出个简简单单的鸟巢来,这种“应付了事”的搭窝办法,跟大家对它的看法反差可大了。

咱们老是能听到“鸠占鹊巢”这个成语,结果就错以为斑鸠是那种不干活就想有收获的“寄生鸟”,老是去占别的鸟的巢。可实际上呢,这个成语说的鸟应该是杜鹃,不是斑鸠。

杜鹃鸟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寄生鸟”,它们繁殖的时候是一夫多妻,一只雄杜鹃能和好多雌鸟交配,可养育后代的事儿它又不太管。

于是呢,这些雌杜鹃老是趁着像喜鹊之类的其他小鸟出去找吃的的时候,悄悄在它们的巢里下蛋,甚至使劲把原巢主的鸟蛋给踢出巢去,好给自己的蛋腾出地方。

等那对喜鹊夫妻回窝的时候,只能无奈又狼狈地看到家里多出了几个陌生的大蛋,自家原本的小蛋却没了。

因为不想让费了好大劲建好的巢白白浪费掉,它们只好无奈收留这些外来的杜鹃蛋,等孵化出小杜鹃,就得辛辛苦苦喂养这些养子养女。

相较而言,斑鸠虽说也不怎么会搭巢,可它们从来不会去占别的鸟的巢过日子。

每年一到春天繁殖的时候,斑鸠为了能让自家后代有个出生的地儿,就在树枝上随便搭个窝。

这种巢特别简单,用几根树枝、一点儿草叶跟藤条就能弄好,可连真正挡风遮雨都做不到。网友说它好比“瘦马配细鞍”,简直“应付”到了极点。

不过,就这么个稻草小屋,斑鸠却能安安稳稳住着,还能成功孵蛋和养育后代。这让好多人特别纳闷:为啥斑鸠能容忍这么简陋的窝呢?其实是因为它繁殖能力强。

另外,斑鸠生来抵抗力就强,能适应各种各样的气候条件,而且不挑嘴,吃的东西特别杂,像植物种子、昆虫、田里的谷物,就连人类扔掉的食物残渣,它们也能吃。

为啥斑鸠每年要生那么多小斑鸠呢?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巢特别容易被掠食者给发现。

每次繁殖完,斑鸠就会离开当下这个巢穴,在野外到处找吃的,得等到下一年春天,才会再挑个地方建新巢。

这么一来,巢的位置老是变来变去,不在同一个地儿固定着,能有效防止被老鼠、蛇这类掠食者发现然后把鸟蛋给啃了。

另外啊,由于人类城市化不断发展,一些公共建筑给斑鸠选巢穴提供了更多的保护。

在城市里,阳台、窗台还有栏杆之类的地方,全是斑鸠特别喜欢用来筑巢的地儿,因为在这些地方,天敌不容易发现,小斑鸠就能在比较安全的环境里长大。

还有些斑鸠聪明着呢,会好好利用人类搭建的一些设施,像烟囱、蒙皮房顶啥的,这些地儿就成了它们天然的保护屏障。

简单来说,斑鸠搭的巢特别随便简陋,不过这正好跟它们经常挪巢位的生活习惯相符。而且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做保障,就算斑鸠住的是稻草窝,也能在各种环境里迅速扩散开来。

当然啦,太过简单粗糙的巢穴对于幼小的斑鸠雏鸟是有风险的。要是碰上大风、暴雨,这种简陋的巢很容易就被吹坏,小斑鸠没准会直接从高处掉下去,小生命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不过斑鸠爸妈一般会挑比较粗实的大树枝去搭窝,或者选相对隐蔽的树冠层,这样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巢被吹垮的可能性。

而且就算偶尔有那么几只倒霉掉下来的斑鸠幼鸟,也不太能给整体的数量带来多大影响。要知道斑鸠的生育能力很强,每个爹妈每年都能生出好几只小斑鸠,单凭着数量多这一点,就能轻松补上偶尔出现的损失。

斑鸠建巢那叫一个敷衍,不过这种懒懒散散的筑巢做法,刚好跟它们老是换巢位的生活习惯相符合。

凭借着强大的生育能力作支撑,哪怕是简陋的稻草窝,也没怎么妨碍斑鸠种群数量的增加。从生存进化方面来讲,这种“应付了事”的筑巢本事,反倒成了斑鸠的一个生存诀窍。

斑鸠,这是一种体型比较圆润的鸟,上身大多是灰褐色,从后背到尾巴是蓝灰色。它常常被叫做野鸽子,原因是它的叫声跟鸽子特别像,都是那种单调又低沉的“咕咕”声。

飞翔的时候,斑鸠跟鸽子特别相似,最喜爱滑翔。

斑鸠到处都能待,不管是山地还是平原,都能瞧见它们。它们吃高粱、水稻等农作物的谷粒,还有果实、昆虫啥的,性子可警惕啦,稍有动静就“咕咕”叫个没完。

到了繁殖期,斑鸠就会搭巢,它们的巢有的在3到7米高的树上,也有的建在10多米高的树梢处。

窝搭得挺简陋的,就是几根树枝松松垮垮地交叉搭在一块儿,外边直径大概50厘米,里边直径也就10厘米上下。这窝虽说简单,可对斑鸠来讲够用了,毕竟它们看重的是实用,而不是样子好不好看。

斑鸠六个月就性成熟啦,十个月的时候会进入繁殖期。一对斑鸠能生育好些年,每年能下2到3窝蛋,每窝有2到4枚蛋,个别产蛋多的鸟甚至能下10窝蛋。

父母鸟的孵化时间是18天,它们俩轮流孵蛋,也轮流给刚出壳的雏鸟喂食。

斑鸠的窝很简单,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当父母就偷懒。斑鸠夫妻感情可好啦,实行一夫一妻制,两口子都特别用心地照料孩子,会耐着性子孵蛋,找食喂小鸟,真能称得上是模范家长。

斑鸠不太会筑巢,不过它们对咱人类还是挺有好处的。斑鸠能消灭好多农田里的害虫,还能帮忙传粉呢。要是咱们能正确对待斑鸠,跟它们友好地相处,让大自然的和谐美在城市里一直延续下去,那就太棒啦。

对于斑鸠有没有毒这事儿,民间向来有好多争议,这里头有不少是夸张的说法,也有专门的科学研究来解释清楚。从各种情况综合来看,觉得斑鸠有毒或许是有一定误会。

斑鸠会被觉得有毒,最初大概是因为古人把它跟“饮鸩止渴”里的“鸩”字给弄混了。

在古籍里,“鸩”被说成是一种毒性特别强的鸟,可实际上根本没有这种鸟。“鸠”其实是斑鸠的谐音字,就因为这两个字长得像,可能古人一不注意,就给它贴上了“有毒”的标签。

另外,古时候医药水平不行,好多疾病到底是咋引起的都不清楚。

那时候有人吃了野生斑鸠就生病了,病的症状大概跟食物中毒差不多,所以古人可能就把生病的原因直接认为是吃了“有毒”的斑鸠肉。

实际上,更有可能是斑鸠身上的寄生虫之类的病菌让人类受到了感染。

想搞明白斑鸠的“毒”到底是不是传说,现代动物学家给斑鸠做了仔细的解剖研究。最后发现,斑鸠身体里根本没有啥毒腺,也没有能产生毒素的组织,它的肉和内脏也没啥明显的毒性。

可以肯定地讲,斑鸠自身没有产生毒素的本事,根本不存在“斑鸠毒”这一说。不过,吃野生斑鸠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斑鸠是野生动物,活动区域很广,会跟各种各样的病原体打交道,体表和身体里面容易有寄生虫。这些病菌和寄生虫要是进了人的身体,可能会让人得病,这也许就是古人觉得斑鸠有毒的缘由。

另外,斑鸠啥都吃,这会让它体内残留不少像农药或者重金属这类有毒的东西。这些有毒物质不是斑鸠自己弄出来的,可要是吃了斑鸠肉,也可能会中毒。

所谓斑鸠的“毒”,实际上是由各种各样的外在因素导致的,并非斑鸠自身的特点造成。

要留神啊,咱国家的法律明明白白规定了,斑鸠是三有保护动物。去猎捕野生斑鸠,不但可能引发生态方面的问题,而且还是违法的行为呢。就在年,有三个人因为非法捕食野生斑鸠,被罚款两万多元。

有关斑鸠有毒这种讲法,或许是古人弄误会了。如今的研究表明,斑鸠身体里压根就没有啥毒素。不过,它体表的寄生虫之类的问题,还有食物里有毒物质的残留,还是有可能给人体带来危害。

鉴于法律风险还有健康方面的影响,吃野生斑鸠可不提倡,那些传闻得有科学依据,不能随便就信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yzz/7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