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为什么能够出好茶》

?武夷茶历来以质量安全闻名茶界。从年到年,在连续八年的国家质检部门抽捡中,武夷茶的农残、重金属指标都几乎为零。武夷山能出好茶的原因跟武夷山这个地方息息相关,是别的地方不能够仿造的,独一无二的!

来源/武夷岩茶

编辑/新茶农

  在中国茶类的大观园里,武夷茶天资禀异,气质卓绝,岩骨花香,绝代风华。可以这样说,武夷茶卓绝的气质来自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更是其身后沉默的山峦和溪谷孕育的结果。今天,我们的目光从一片芬芳的武夷茶叶走开,走回群山深处,寻找武夷茶故土尘封的往事,解析一泡好茶背后的山场秘密。

两个区域

  广义上来说,武夷山人把武夷茶生长的山场分为两个区域:一、武夷山风景区;二、武夷山高山生态区。这种划分方法是对武夷岩茶产区的地形、地貌、生态、气候,以及各地的茶叶品质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在这两个区域内,武夷山主要的峰峦、坑涧、田地和村落星罗棋布。

  武夷山风景区茶区自古以来就是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地,区内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主要范围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

  主要产地包括:三姑石——悟源涧——马头岩——三花峰——九龙窠——倒水坑——天心岩——杜辖寨——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慧苑坑——竹窠——章堂涧——鬼洞——丹霞嶂——燕子峰——北斗峰——曼陀岩——水帘洞——桂林——瑞泉岩——莲花峰——三仰峰——双乳峰——天游峰——桃源洞——北廊岩——大王峰——九曲溪——虎啸岩——一线天——狮子峰——马枕峰。

  生态茶区位于武夷山景区西北边的高山地区。

  主要地点包括:山口——长滩——吴三地——程墩——岚上——曹墩——黄村——星村镇。这些产区形成一条非常绿色的茶叶生态壁垒,为人类提供着天然的生态饮品。

浑然天成

地形——铸就天然温室

  武夷山脉的形成主要是在中生代白垩纪初,那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发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地壳运动,地质上称为燕山构造运动,武夷山脉主要是通过这次地壳运动形成的。由于太平洋板块从东南方向与亚欧板块相碰撞,构造运动力来自东南方向,并遭到亚欧板块抵抗,因而形成了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格局。燕山构造运动结果,使武夷山脉上升,两侧产生不少断陷盆地,今日的武夷山市区及风景名胜区当时就是个内陆湖盆,而且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湖泊。湖盆周围山地各类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大量的碎屑物质被水流带到湖盆里一层一层地沉积,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坚硬的沉积岩。今天我们从武夷山市区到度假区一马平川的情形就是那时地质构造的结果。

 

 武夷山最有代表特色的山峰是那种向西倾斜的单斜山,是武夷山景区内最主要的山峰构造类型。究其地质原因,早在第三纪末武夷湖盆回访上升时,岩层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力,导致岩层东侧产生翘升,向西倾斜,因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单斜山或单斜断块山。今天,我们在武夷山天心寺的公路旁依然还可以看到许多的单斜断块山。在武夷山景区里,为了便于记录,人们把比较有代表性的山石归纳为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岩大部分都是昂首向东,远观其景,仿如千军万马向东奔流,异常雄伟壮观。

  从植物学上考究,这种地形特征对武夷山的茶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屏障。每年的冷空气南下到达武夷山时,因受到山脉的阻挡不能直接南下东进。等冷空气积蓄能量越过武夷山脉,或者经福建东北部绕道到达时,冷空气已被暖化。武夷山因地形屏障而上升了热量气候带级别,丰富的热量带,为茶树铸就天然的温室。因此,武夷山的冬天比同纬度内陆的省份气温高了许多。

地貌——碧水丹山

  对于武夷山的地貌,梦笔生花的江淹曾一言以蔽之“碧水丹山”。

  所谓的“碧水”首先得益于武夷山每年高达毫米的降水量,加上原始森林能保持较多的水份,大量防止水土流失。还有中国最美的溪流——九曲溪,以及被誉为武夷山母亲河的崇阳溪萦绕其间。因而崇山眉黛,碧水长流。

  “丹山”主要形成于地质历史上的白垩纪和第三纪。那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武夷一带气候相当干热,沉积物质中的铁,主要是赤铁矿,在干热气候环境下,经氧化后变为红色或紫红色,这些碎屑岩人们通常称为“红层”。武夷山景区内的山就是由“红层”构成的,因而称为“丹山”。由于当时气候干热,有利于可溶性盐类积聚,故红层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钙,还有少量的石膏沉积。

  在海拔分布上,武夷山景区境内的茶园山场海拔大多在~米,海拔最高的三仰峰也只达.2米。武夷岩茶的著名产区常常提到“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和悟源涧就在景区内,平均海拔大致余米。这些山峰整体高度落差大,高低错落,地形起伏,峰峦叠障,地貌上山地多平地少,加上这一带溪流河畔的砂土地,很大程度上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家园。

光照——散淡而从容

  万物生长靠太阳,茶树的生物产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形成,适当强度的光照非常必要。但是,因为茶树特殊的生物品质,光照过强,其生长反而受到抑制。茶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喜光怕晒的特性,它们更适合在云雾多、漫射光多的茶园生长。武夷山每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云雾天气,从卫星云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经年云雾缭绕,这些云雾把强烈的阳光进行了有效的过滤,即降低光照的强度又增加了茶树益生的漫射光,对茶叶良好品质的形成效果显著。另外,在武夷山景区多沟谷坑涧,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而在沟谷坑涧里的茶园每天的光照都比较少,狭窄的地方每日光照不足五六个小时,光照也刚好适度。

空气——远离尘嚣

  茶树是天地至清之物,远离喧嚣,气乃生命之本。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原始植被,武夷山俨然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据统计,这儿空气里的负氧离子比城市地区高出几十上百倍。另外,长年的云雾缭绕,使得武夷山既温暖湿润,又凉爽安静,如果在炎热的夏日畅游其中,立刻三伏全消。武夷山的茶树涵养其中,逍遥自在,品质自然清高。

土壤——乐土

  武夷山景区内土壤大约在万年以前形成,当时发生火山喷发,再加上后来的地壳变动和地表侵蚀,使市区、武夷、星村一带形成一个东北方向的短轴盆地,而盆地四周由火山岩组成,在其中间形成湖泊。火山岩风化成含有铁质岩石的碎片,随流水搬运沉积湖底。沉积物中的铁质经过氧化作用变成紫红色,逐渐形成紫红色岩层,这就是景区土壤的基础。这种紫红色岩层含砂砾量较多,达24.83~29.47%,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气性好,有利于排水,而质地较粗粘,适合茶树的生长。另外,这种土壤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OM值仅为28g/Kg,但是含磷、钾丰富。由于紫色土母岩松疏,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再加上这些地方岩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谷底渗水细流,周围植被条件好,形成独特的土层厚、富钾、锰、酸度适中,多砾质的“茶土”。例如,竹窠茶园的磷钾高而氮低,赤石茶园氮高而磷钾低。另外,红色硅铝质土层分布在青狮岩、碧石岩、燕子窠等,主要是厚层岩红土,土层较薄。

 

 茶树有喜酸怕碱的特性,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的PH在4.5~6.0之间。武夷山森林的土壤和茶树分布较多地区的土壤都是酸性土,土壤的PH值一般在4.5-6.5之间,因而,从这一点来看,武夷山也是茶树生长的天然乐土。这些地方,除生长茶树外,到处可发现都有马尾松、杜鹃、蕨类植物等酸性土的指示植物生长,所以在规划开辟新茶园时,可以观察该地有否这些指示植物,这是一个很简便有效的方法。

从地形上看,武夷山土壤中的有机物沉积会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大。原因有多种:

  其一,随着海拔升高,山体主要植物由木本过渡为草本。这两类植物凋零之后,主要成分大不相同,木本提供的主要是大量的枯枝落叶,集中于土壤的表层,下层很少,造成有机质由表层向下急剧减少;草本提供的则主要为死亡的根系,地表以灌木为主的枯枝落叶不多,故有机质积累深厚,减少不太明显。

  其二,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湿度加大,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有机质分解减慢,遂有更多的有机质得以累积。

  其三,不同海拔处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差异也是成因之一。海拔高,人类活动受限大,干扰较少,故能够进入土壤的天然的有机质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更大。

  综上所述,武夷山各类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关系为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

  武夷山高山茶区的典型代表是吴三地。这里平均海拔多米,土壤有机物积累深厚,保留完好的原始植被,使得土壤中的腐质层深厚,乃是武夷岩茶茶树的一片乐土。

水分——恣意充沛和暗流涌动

  茶是喜湿植物。武夷山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另外,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东南处为迎风坡,每年东南季风来临时,冷暖流在此频繁交汇,降水充沛。武夷山地区的年均降水量~2毫米,年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一般在78%~84%之间。由于山区地势高差悬殊,所以区内气候的垂直变化颇为显著,大致为:海拔每升高米,气温下降0.6℃,降水递增37.0~54.14毫米。在武夷山湿润的条件下,茶树细胞的原生质保持较高水分、芽叶嫩度高、品质好,同时,因为水分充沛,有利于茶叶中有机物积累,提高氨基酸、咖啡碱和蛋白质的含量。

  喜湿怕涝是茶树的一大特性,若低洼地长期积水,排水不畅,茶树根系的发育受阻,也不利于茶树生长。武夷山岩谷峡隙涧的茶园土壤均为风化岩石,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不会存在洪涝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武夷山山岩的岩壁上长年湿润,在其表层下有暗流涌动,沟谷坑涧里,溪流叮咚,这些都是茶园天然的排水工程,既写意,又灵动。

  “岩岩有茶”、“生态茶园”及其他

  武夷山景区内岩石表面多,土壤与泥地相对偏少,茶园主要是以砌石而栽、依坡而种、就坑而植,造就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茶园形态。例如,母树大红袍就是生长在九龙窠的岩壁上。在武夷山景区边缘极其外围的茶地坡度较为平缓,为种植茶树提供了更多的土壤和阳光。也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有幸见到成片整齐的茶园,绿意黯然,暗香浮动。当然,武夷山生态茶区的茶园可谓是养在深闺中,在原始植被的保护下,零星错落在丛林深处。这些茶园,是大自然怀抱里的宠儿。

  由于先天环境的山场差异,在茶园管理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景区内土壤矿物质丰富,基本上不需要施肥,除了新丛茶树在育苗的时候略施点肥料,帮助其生根发芽,往后就不在需要施肥。在茶园的种植上,一般采取深耕法、深耕吊土法、代替施肥的客土法等,有利于灭草除虫、土壤熟化,对岩茶品质的形成大有益处。

  武夷山生态茶区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保持有机茶的生态标准,是生态茶区的不懈追求。有机质的层层积累使得这里成为奢侈的茶树乐园,除了新丛茶树在育苗时略施绿肥或有机肥之外,往后尽量不施或少施肥料。另外,生态茶区海拔高,相对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再加上生态区生物链完整,昆虫天敌诸多,也间接地减少了茶园的病虫害。因此,在茶树的生长期,这里的茶园不需用药。早在清朝时期,主产于今日生态茶区的“吴记茶叶”便赢得在下梅、赤石码头“免检上船”的美誉,可见其生态有机质的含量。

  武夷茶历来以质量安全闻名茶界。从年到年,在连续八年的国家质检部门抽捡中,武夷茶的农残、重金属指标都几乎为零。

基因王国

  由于武夷山景区和生态茶区土壤中的PH值、钾、锌、镁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松度差异显著,直接导致了茶叶品质差异。加上茶树品种特征特性和茶农的喜好,以及市场的需求不同,也造成武夷山景区、生态茶区的主要茶树品种存在一定的区别。

  武夷山景区内种茶历史悠久,主要茶树品种以水仙(中小叶灌木形态)、肉桂、大红袍以及茶树中的传统品种如矮脚乌龙、雀舌、北斗、铁罗汉等为主。这里的茶树树龄虽然较高,但是产量稳定,茶青品质优异,每亩产精茶量可以达30-35公斤。

  武夷山的当家品种水仙、肉桂在景区内分布甚广,景区边缘及外围的茶区也普遍种植。这里的茶园在每年的春茶后,除了一些老丛或高丛的水仙茶园保持不修剪外,像肉桂、黄旦等品种为了稳定产量,便于采摘,要进行一定的修剪。在坡地上的茶园,亩产精茶可达40-45公斤,平地上的茶园亩产值更高,可达50-55公斤。

  生态茶区为了保持良好的原始环境,以水仙(小乔木大中叶种类)为主。外加一些早生种如白鸡冠、金观音、丹桂、黄观音等。小乔木型的水仙一般不需要修剪,任其自然生长,成型的茶园上生态条件好,芽叶肥壮,在茶园亩产量上,由于种植密度低,比较稳定的亩产值可以保持在40-45公斤。那些老丛或高丛水仙的产量以棵计,小棵点的可采得茶青5公斤左右,茶树年龄较大的,可采得茶青10公斤左右。

  武夷岩茶的魅力在于它本身沁人心脾的香气和百转千回的滋味上,吸收阳光、空气、土壤、水分,孕育出独特的天地精华。武夷山景区是武夷岩茶最古老的产茶地,长年云雾缭绕,阳光漫射,极为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土壤中丰富的矿物质被茶叶所吸收,空气中高密度的负氧离子也造就了独特品质的茶,所出产的茶在香气、滋味、耐泡度上都是无可挑剔的。沟壑纵横的地形使得阳光在这个茶区里分布得很融洽。山冈上和阳坡里成了肉桂的领地。马头岩和牛栏坑的肉桂,显得香气特别好,滋味厚重,霸气十足,令许多茶客啧啧称赞。对水仙而言,以坑涧谷地生长者为上品,原因就在于水仙的叶片大于一般茶树品种,这种宽大的叶片决定了它能吸纳空气中的水份,谷涧中的水份持有率往往是比较高的,水仙宽大的叶片使得它的光合作用效果比其他品种强,更有亲水性和喜阴性。尽管深谷中阴翳蔽日,对水仙而言,这点阳光已经足够了。另外比较有名的山场是竹窠,其出产的水仙滋味醇厚,有的老丛水仙青苔味特别浓厚,是众多茶客所追求的茶品。

  景区边缘以及其周边地带不管是阳光还是水分排场都很大,武夷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而河流呈西北—东南走向。不同走向的山川河流恰好交织在这一带,河滩广布,土壤深厚,土质以适宜茶树生长的红黄壤为主,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这一带里的马枕峰就是肉桂的原产地,其中不乏一些茶树良种。

  生态茶区的茶叶品质和口味在武夷岩茶中独树一帜,更以其独特的生态有机管理渐受茶客们的青睐。高山紫外线较强,有利于芳香物质形成。云雾天气每年将近三分之一,多漫射光,这里的水仙茶种植历史悠久,房前屋后,山涧溪边,棵棵老茶树根连根,枝连枝,叶簇叶,一幅和谐的茶村美景图。吴三地老丛水仙带有特别青苔味,汤水厚实润稠,味醇温和滑爽,高山地域的滋味特征明显,尤其与竹林相邻共生的水仙,更有一份如兰似竹的清幽,正如武夷山的一对名联所述“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一些高香品种在这里也得到深厚的滋养,如金观音、黄观音、奇兰、丹桂……其成茶皆有一股特有的高山生态气息,保健效果极佳。总结为:生态园,山场味;本木香,高山韵。

  山场上的种种条件,也深刻影响茶叶化学成分,造成各种山场茶叶的营养成分不同。从茶叶的生化角度来看,茶叶的品质不但与各生化成分总量有关,也与各成分之间的比例有关。在茶树生物化学含量方面,以当家品种水仙为例,水仙品质主要生化指标差异显著,各个山场茶叶的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总糖、儿茶素总量差异不大,水浸出物差异显著(茶汤厚度),氨基酸、酚氨比(茶汤浓度、茶味的轻重)差异极显著;在香气方面,岩茶素有“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之说,茶青中的香气成分以醇类物质为主,不同品种茶青主要香气物质(品种香)不同,水仙以乙醇含量最高,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在香气总量上,不同品种香气总量相差较大,肉桂香气总量是水仙的两倍左右,种类更多,因此做出的茶香气(工艺香)更加馥郁幽长;不同产地茶青中香气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质,也有独有的香气物质,且同一香气成分含量及比例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土壤香。这也是判定武夷岩茶山场的重要依据之一。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原理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更加醇厚。

武夷岩茶制作工序繁复,工艺细致,对不同原料鲜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技术。其根据为:一是鲜叶含水量多少;二是品种特性;三是鲜叶老嫩程度;四是气候阴晴;五是前工序适度掌握之差异;六是前后工序衔接时间有否矛盾。焙制工序分:鲜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五大部分,传统工艺则更为复杂。

一、采摘工艺

茶青品质主要由茶树品种,茶园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茶青采摘各因素等构成,是决定大红袍茶叶质量的基础条件。采摘各因素受气候和人为控制的影响较大。这步对茶叶价格也是很关键的。

1、茶叶采青标准:要求茶青新鲜、无表面水,无破损,中、小开面三叶,均匀一致。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伸育较成熟,正形成驻芽之中、小开面采三叶为最佳标准。

开面:茶树新梢伸育至最后一叶开张形驻芽后即称开面,新梢顶部第一叶与第二叶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时称小开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称中开面,达三分二以上称大开面。茶树新梢伸育两叶即开面者称对夹叶。每个品种的适采期较短,同一个品种在同一个山场位置及同样的栽培管理措施下一般最佳采摘期约为2—3天,一般不能满足生产加工期的要求,因此街道上一般掌握在茶园内平均有一半开始开面时即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和小开面三叶及对夹叶。到大部分中开面,小部分大开面时全部采摘结束,此时采摘标准为中、大开面三叶,则采制加工期可延长到6—7天。

2、茶叶采摘时间:不同品种的开采期均不同,主要受茶树品种、当年气候、山场位置和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武夷山现有主栽品种的适采期约为4月10日左右(主要为凤凰单枞)开始,至5月20日前全部结束。中、早芽种在加工能力允许时一般不选雨天采,不采露水青,则有利于提高茶青质量。

采摘时的气候的影响:晴至多云天优于阴雨天,一天当中,上午9—11时,下午2—5时最佳,露水青最次。当季气候以时晴时雨天对品质最有利,而雨后初晴天品质最佳,连续天晴5—6天后品质又下降,采制期连续下雨对茶叶品质和初制加工均最不利,会明显降低当季茶区的茶叶总体水平。

3、采摘方式:生产上目前以人工采摘各机械采茶两种方式为主。人工采摘成本高,需人工多,采摘标准,净度和青叶质量均需通过加强带山工员的管理来加以控制,在武夷山茶园分散,地形复杂,茶树长势不一定较为适用。机械采茶成本低,速度快、省劳工、效率高、茶青标准和质量视茶园长势,使用采茶机的年限和操作水平等因素而定,初用机采时,茶青质量较差,连续使用两三年后则茶青质量比人工采摘的更好,是未来采茶的主要方式,但长期使用后茶树长势有茶芽多而茶芽变小的变化趋势,使于茶外形不够粗壮。

4、茶叶茶青贮运:茶青采下后就即时运达工厂进入萎凋程序,防止长时间堆沃和多次翻动损伤,最忌发热红变。茶青采下后一般在2小时内运达工厂则对茶青品质影响较小,若途中超过4小时则应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对品质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贮运时间较长时要注意避阳薄摊,堆运时不可过厚过紧,注意通风、或翻抖散热。

二、萎凋工艺

大红袍茶叶萎凋工艺:是做青工艺的基础。是使茶青失水变软的一个过程。

1、萎凋标准:感观标准为青叶顶下第二叶明显下垂、叶面大部分失支光泽,顶叶和梢头明显弯垂,且大部分青叶达此标准,失水均匀。失水率约为10—16%,品种不同,萎凋方式不同,其标准亦有轻重不分。

2、萎凋方式:生产上主要有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和加温萎凋三种方式。日光萎凋指在晴至多云天气,将茶青薄摊在光照下使茶青失水变软的萎凋方式,是最有利茶叶品质和最节省能源的萎凋方式。室内萎凋指在一定的温湿度下将茶青薄摊于室内,让其自然失水变软的萎凋方式,只适用于气温较高、室内空气湿度较低时使用,如晴天太阳过烈时,秋天天气干燥时使用。加温萎凋指利用综合做青机,萎凋槽等萎凋工具,通过人工加温使茶青受热失水,以达萎凋目的的方式。加温萎凋历时长,不均匀,茶青受伤严重,是影响茶叶品质最大的萎凋方式,尚有待于将来研究改进。

3、操作方法:日光萎凋一般要求将茶青置于谷席,布垫或水筛等萎凋用具上进行,特别是中午和强光照不可直接置于水泥坪上萎凋。摊叶厚度一般为2—3斤/m,萎凋全过程应控制翻拌2—3次,总历时视茶青状况和光照强度而定,一般为30—40分钟。室内萎凋摊叶厚度应更薄些。约2斤/m2全过程翻拌1—2次,总历时需90分钟以上。综合做青机萎凋热风温度在32—34度,每隔30分钟翻拌一次,历时2—4小时,水青为3—4小时左右。萎凋槽萎凋风温为32—35度,每隔30分钟翻拌一次,历时2—4小时,摊叶厚度10—20CM,越厚越慢越不均匀。

三、大红袍茶叶做青工艺

做青工艺是初制工艺中决定茶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且可变的影响因素较多,处理方式多样,俗称“看青做青”。做青过程由摇青和静置发酵交替进行组成。

1、做青原理:在适宜的温湿度等环境下,通过多次摇青使茶青叶片不断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擦,使叶片边缘逐渐破损。并均匀地加深,经以酵氧化后产生绿底红镶边,而在静置发酵过程中,茶青内含物逐渐进行氧化和转变,散发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乌龙茶特有高花香,兼有红、绿茶的风味优点。

2、做青方式:生产上主要有手工做青和综合做青两种方式,在条件较差时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半手工做青和最简单的“地瓜畦”做青方式。市场上的“手工茶”即指采用手工做青方式生产的茶叶,其特点是占用生产场地大,耗工大而且加工量少,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而综合做青机则占用场地小,使用人工少,更适应大生产的要求。

3、操作方法:不论何种做青方式,操作上均是摇青和静置发酵多次交替进行来完成,需摇青5—10次,历时6—12小时,摇青程度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

(1)手工做青:将萎凋叶薄摊于mm水筛上,每筛首次放茶青重约为0.5—0.8kg,操作程序为摇青静置重复5—7次;摇青次数从少到多,逐次增加从十次到壹佰次不等,每次摇青次数视茶进展情况而定,一般以摇出青自味为基础,再参考其他因素进行调整。静置每次逐渐加长,每次摊叶厚度也逐次加厚,可两筛并一筛或三筛并两筛、四筛并三筛等等。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进结束做青程序。

(2)综合做青机做青:萎凋青装进综合做青机约为容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吹风)或茶青在机内萎凋达到要求后,按吹风—→摇动—→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历时约为6—9小时,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摇动和静置时间每次逐渐增长。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时结束做青程序。

4、看青做青:主要指做青操作的时间和程度的控制以及做表环境的控制。影响因素主要有:茶青原料善,气候善,做青环境,设备和方式等等。

(1)做青原则:茶青在做青过程中气味变化主要表现为:青香——→清香—→花香—→果香

叶态变化主要表现为:叶软无光泽—→叶渐挺,红边渐现—→汤匙状三红七绿。做青前期约2—3小时,操作上以茶青走水为主,需薄摊,多吹风,轻摇,轻发酵。中期约3—4小时,操作上注意以摇红边为主,需适度发酵,摊叶逐步加厚,吹风逐步减少。后期约2—3小时,以发酵为主,注意红边适度,香型和叶态到要求。

走水:指萎凋后的茶青的水份从茶梗脉向叶片输送的过程,青叶由柔软无光泽转化到叶挺泛暗光呈“还阳”状态。

做青成熟的基本标准为青叶呈汤匙状绿底红镶边,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皱折状,香型为低沉厚重的花果香,并即时进行下一杀青工序。做青程序的结束标志为进入高温杀青。

(2)环境控制:晴天北风天的气候利于做青。环境因素主要指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新鲜度等,三因素均会互相影响,需协调到适宜状态。温度范围为20—30度,以24—26度最适宜。相对湿度范围为75—90%,以80—85%为最适宜。做青过程前期温度和湿度要求较低,全过程要求逐步增高,后期需较高的温湿度进,特别注意防止空气“污染”缺氧,室内升温时湿度相应会降低,湿度过低不利于发酵,出现高温时间过长,茶青不能发酵或发酵不足现象。室内碳火加温易造成缺氧,注意适度通风。

(3)做青经验:叶片较厚和大叶品种,宜轻摇,走水期拉长,多停少动。静置发酵期拉长。叶薄和小叶种需少停多动。摇青加重,到后期方需注意发酵到位。茶青较嫩时,做青前期走水期需加长,总历时也更长,注意轻摇,多吹风。茶青较老时,做青总历时缩短,注意防止香气过早出现和做过头。萎凋偏轻时,用综合做青机做青可用加温补充萎凋,并注意多吹多走水,重摇轻发酵,并延长做青时间,调整好温湿度,需高温低湿。否则易出现“返青”现象,即做青叶到后期时出现涨水,叶片和茶梗含水状态均接近新鲜茶青状,梗叶一折即碎,无花果香,为做青失败现象。温度偏低时,应注意少吹风,提早开始保温发酵。湿度偏大时有条件者可使用去温机,并注意通风排湿,适度加温......总之做青过程需时时观察青叶变化,以看、嗅、摸综合观觉来判断,表叶是否在正常地变化,一出现异常即需分析原因,并即时调整,使做青叶发挥出其最佳的品质势态。

四、杀青工艺

大红袍茶叶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蛋白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和发酵,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鄣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程序提供基础条件。

1、杀青方式:大生产上主要使用滚筒杀青机(型和90型)。条件差的或少量制作时也有用手工杀青和半机械杀青,用60—90cm家用锅砌成斜灶,用手工翻拌杀青为全手工杀青方式,用电机传动翻拌为半机械杀青,都仅适用于小生产或小品种少量制作时使用,以下仅介绍杀青机的使用工艺。

2、操作要点:杀青机在初次使用或长时未用后每季制茶的首次使用前均需将筒内用细砂石和湿茶片清洗干净,进青前筒温升至度以上,手感判断:手背朝筒中间伸入1/3处要明显感觉烫手即可。每次进青量为:型为80—斤,90型为50—60斤。杀青时间约为7—10分钟。成熟标准为叶态干软,叶片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碎末,俗称“拉锅现象”。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直至出锅。

五、揉捻工艺

揉捻工艺是形成大红袍茶叶外形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茶叶制率的因素之一。

1、揉捻方式:生产主要使用30型、35型、40型、50型、55型等专用揉茶机,其棱骨比绿茶揉捻机更高些。少量制作时也可用手工揉捻,使用专用篾制揉籬,但物工揉耗工大,且揉捻效果差,汤色多碎末和汤底,大生产上均不使用手工揉捻。以下仅介绍机械揉捻工艺。

2、操作要点: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方能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进机时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后逐渐加重压的原则,中途需减压1—2次,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压力轻重视揉捻机上的指示位置,全程约需5—8分钟。35型、40型等小型机揉捻程度更重,应注意加压和揉捻时间不可过度,以免赞扬碎末和底盘偏多,,50型、55型等大型揉捻机揉茶力度更轻,特别是青叶过老时,需注意加重压,以免出现条索过松,茶片偏多,“揉不倒”现象。

六、武夷山大红袍烘干工艺

大红袍茶叶烘干工艺是稳定茶叶品质,补充杀青效果的作用,使茶叶达到较长时间的贮藏而不变质。

1、烘干方式;传统木碳、焙笼烘干和烘干机两种方式。焙笼烘干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初制烘干上使用较少。揉捻成条的茶叶需马上进行快速烘一道,不能置放过久,否则易使干茶产生闷味,降低茶叶品质。条件差者要有用萎凋槽烘干,此方式对茶叶品质影响最大(1)温度低、烘干时间过长;(2)热源多用木碳直燃吹风式,多灰尘,易带烟。(3)烘干速度慢,效率低,常将多次不同时间的揉捻叶混为一槽烘干。

2、烘干要点:揉捻叶一般要求在30-40分钟内烘完一道,手感茶叶需带赖手感,而后可静置2--4小时,再烘第二道,一般烘2--3道即可全干。烘干机第一道烘干温度视机型面积、走速风量等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为-°C,要求稳定。第二道烘干温度比第一道略低些,约为-°C,直至烘干为主。焙笼烘干要求第一道明火“抢水焙”至茶叶有剌手感后,下笼摊凉2-4小时后稳火再焙干。毛茶烘焙干后不可摊放长久。一般冷却至室温时即需装袋进库。

七、武夷山大红袍精制工艺

1、毛拣:人工拣去大梗大片。(拣茶场所)

2、分筛:分筛成筛号茶。筛子分号按筛孔边长划分,1号筛是1英寸长;2号筛为1/2英寸长;3号筛边长为1/3英寸长......8号筛为1/8英寸长。

3、复拣:按筛号茶人工分别拣剔,主要是拣里面小梗、小片、夹杂物等。

4、风选:按轻重分开,去掉某些非茶类、夹杂物、小片、茶末等。

5、匀堆:一般人工匀堆,按一层层倒好,然后均匀混合一起。

6、焙火:

a)手工焙茶:工具用焙笼,温度—℃,时间4—6小时,长的8—10小时。

b)烘干机焙茶:机器慢速档4—6小时,温度—℃。

火功要求:香气花香浓香高档茶火功适当低一些;香气低的低档茶火功适当高一些。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btl/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