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可见的斑鸠,曾成食材今受保护,为何说
斑鸠和麻雀一样,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鸟类。无论是在城市繁华的街头巷尾,还是在宁静的乡村山林,都能够看到斑鸠的身影。这些灰褐色的鸟儿通常群居,一振翅膀,宛如乌云一般飞过天空。然而,尽管它们常常在我们周围飞翔,我们却很少见到它们的巢穴。 有关斑鸠肉是否可食的问题,却引起了一些担忧。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斑鸠的生活习性和历史背景。斑鸠,俗称野鸽子,包括珠颈斑鸠、山斑鸠等五个种类。外形上,斑鸠的体型丰满,羽毛呈现灰褐色,头顶、背部和尾巴则呈现蓝灰色。数量上来看,斑鸠与麻雀并驾齐驱,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鸟类。 斑鸠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高,它们的食谱相当广泛,包括草籽、谷物、果实和小虫子。在觅食时,斑鸠表现出极强的警觉性,为农田作物的安全提供了一道守护。因此,斑鸠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农田丰收方面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对于斑鸠是否会筑巢的问题,科学研究表明,斑鸠确实会为了繁衍后代而建造巢穴。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斑鸠的巢穴并不像其他鸟类那样精心设计,而是由几根树枝简单搭建而成。巢穴的外直径通常在50厘米以内,内直径则小于10厘米,通常建立在高约6-10米的树梢上。这种随意和简陋的巢穴造型,使得人们很难从外观上辨认出它是斑鸠的巢穴。这或许也是为何人们普遍认为斑鸠不擅长筑巢的原因之一。 斑鸠的生长期大约在6个月左右,到达10个月时就能够展开繁殖和生育的过程。斑鸠的繁殖高峰期通常在每年的5-7月,平均每年能够产下2-3窝蛋。尽管每窝蛋的数量较少,仅有2枚卵,但在漫长的18天的孵化周期内,雄性和雌性斑鸠会轮流守护着新生命的到来。 有趣的是,古语有云“鸠占鹊巢”,但这并非是指斑鸠,而是指杜鹃。杜鹃是典型的“一夫多妻”社会,雌性杜鹃会趁其他鸟儿外出时将蛋下在它们的巢中,以便宿主帮助养育后代。而斑鸠虽然也会占据喜鹊的巢穴,但并非是故意为之,而是因为喜鹊需要不断迁徙,斑鸠则选择在喜鹊不住的房子里安家。 尽管斑鸠具备筑巢的能力,我们却很少在城市中见到它们的巢穴。这并非是因为它们不会建巢,而是因为它们的巢穴通常建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如郊外或山林里。斑鸠更喜欢将巢穴建在高度10米以上的茂密树冠中,以遮蔽和保护巢穴免受飞禽走兽的侵害。 斑鸠的巢穴虽然看似随意搭建,这也是因为它们仅在繁殖期间使用,使用时间并不长。在孵化18天后,幼鸟就能够破壳而出,此时父母斑鸠会轮流飞出去觅食。再过18天,小斑鸠已经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于是所有斑鸠就会离开巢穴,飞向新的地方。 早些年,斑鸠曾被一些人当作食材,但在年8月,斑鸠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即“三有动物”(具有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野生动物)。从那时起,猎捕、出售、食用斑鸠都成为违法行为。两起案例均警示着不可违法捕猎,否则将面临拘役和罚款。 此外,吃斑鸠还存在一些健康风险。斑鸠通常生活在野外,可能携带大量病毒和细菌。虽然这些病菌在斑鸠身上不会发作,但一旦传播到人群中,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此外,斑鸠是杂食性动物,摄入了大量的虫类和重金属。由于其消化系统不够发达,有害物质会残留在肌肉中,而人工烹饪无法完全清除这些物质。 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我们有责任保护斑鸠及其生存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正如斑鸠在大自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样,我们应当珍惜并共同努力保护这些可爱的生灵。 #斑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xr/6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隔岸子规唤,倚栏人断肠飘雪依依
- 下一篇文章: 门前种什么花草打造充满诗情画意的门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