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戏曲界开始创排革命现代戏,再之后一些剧目被称之为样板戏。这些剧目在题材上与传统戏不同,传统戏以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为主,而革命现代戏则是以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为主。

像我们熟知的第一批八大样板戏之中有《红灯记》、《沙家浜》、《海港》、《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五出京剧剧目,除此之外还有《杜鹃山》、《龙江颂》、《磐石湾》、《平原作战》、《红云岗》等革命现代戏。

不可否认这些剧目确是经典佳作,从剧本上这些剧目反复打磨,并且凝聚文艺界顶尖文字工作者的心血。再有就是传唱度和受观众喜欢程度上来看,这些剧目过去几十年了依然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并且深受观众和戏迷的喜欢。

除此之外,这些剧目成功的一个关键那就是角色选择。

像我们熟知的有钱浩梁饰演的“李玉和”、宋玉庆饰演的“严伟才”、童祥苓饰演的“杨子荣”、李丽芳饰演的“方海珍”、洪雪飞饰演的“阿庆嫂”、谭元寿饰演的“郭建光”、李炳淑饰演的“江水英”、刘长瑜饰演的“李铁梅”等等角色都是十分经典的。

其实这里有一个当时很少见的问题,那就是主演都是年轻演员,很多都是戏校刚刚毕业的。要知道在过去戏中的主角都是剧院的头牌名角,他们都是享誉梨园多年的。

然而也不可否认当时这些青年才俊将这些角色塑造成为了经典之中的经典,但是随着文革的结束样板戏以及这一时期创排的革命现代戏一度落寞,而对于这些主演也存在质疑。

其中一点那就是一些人质疑这些样板戏主演只会这一出戏,或者是凭借这一出戏成名,这种说法正确吗?

我认为不正确。

其一:当初样板戏选角是全国范围内的,能够选中他们自然就说明他们适合角色,并且有过人之处。

其二:那就是样板戏的主演并非只会一出戏,在京剧界只会一出戏的京剧演员恐怕不存在,要是只会一出戏没有基本功能够选择他们当主演吗?像钱浩梁的《伐子都》、谭元寿的《定军山》、刘长瑜的《春草闯堂》、宋玉庆的《将相和》、李炳淑的《白蛇传》等等,这些他们演绎的这些传统戏在同辈演员中都是佼佼者。

其三:那就是样板戏主演只会一出戏这种说法太不正确了,可以说这一角色的光芒盖住了其他。其实就像钱浩梁、杨春霞、童祥苓、刘长瑜、谭元寿、宋玉庆、李丽芳等等名家或许比不上过去的那些京剧大师艺术水平高,但是话说回来了他们饰演的角色当时的火爆程度以及传唱度不次于当年这些京剧大师。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爱传统的少年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yzz/7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