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杜鹃花盛开的季节。在居民小区、在公园都会看到一簇簇、一片片的杜鹃花;在湖北、在湖南、在江西……大凡有杜鹃花盛开的山区都开发为旅游胜地。滿山杜鹃满山红,还有“若要盼得哟红軍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的歌声响彻景区上空……

大千世界,百花千鸟。谈花便及鸟,说鸟必及花,花鸟常并提。然而,若大个世界,花鸟同名氏者惟有杜鹃。而且,巧又巧在杜鹃鸟出现时,则为杜鹃花开时。唐.白居易写有“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摧得一枝开。江城上佐无闲事,山下?得厅前栽。”的诗句。清.陈维岳在杜鹃花小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杜鹃以花鸟并名,昔少陵幽愁拜乌,今是花亦可吊矣。”

杜鹃花,又有杜宇、子规、谢豹等别称。明代名医李时珍因经常出入山林采药,对杜鹃鸟作了极为细致的观察,留下“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鸣,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囊,不能为巢,居安巢生子,冬月藏蛰。”的记载。而杜鹃又为何称为杜宇,且“其声哀切”呢?

相传,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当时荊州有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名鳖灵。其人很有才华,望帝拜其为相。恰逢洪水泛滥,民不聊生,望帝杜宇命鳖灵治洪救民。鳖灵便凿巫山,开山峽,疏通水道,消除水患,国泰民安。数年以后,望帝念他功高,就让位于鳖灵,号开明帝。自己便入西山,隐居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春天一至,便悲啼起来,其声谐似“不如归去”。古诗句中便有此句,宋代范仲淹在《越上闻子规》中写到“夜入翠烟啼,画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还相传,由于杜鹃鸟昼夜不停鸣啼,至使口流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嘴,故为赤口。而鲜血滴在杜鹃花上,将花也染成了红色。有诗曰“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羁客有家归不得,对花无语两含情。”(宋.杨巽斋《杜鹃花》)当然,红色杜鹃花绝非杜鹃啼血染成,因为杜鹃花除红色外,还有黄、白等诸色。所以宋.杨万里笔下《杜鹃花》“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你看这位诗人不就提出了质疑吗?他说杜鹃鸟儿的口中能有多少血?恐怕是参加打仗人的泪水染成的。

但还是由于杜鹃花开时,偏偏正值杜鹃鸟鸣啼,就使人遐思万千,浮想连翩。在古人笔下,凡咏杜鹃花者,必及杜鹃鸟。唐.李白在宣城见到杜鹃花时,也曾赋诗一首:“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叶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人们为何总以为杜鹃鸟啼声哀切呢?我想大概是望帝的传说和一些文人墨客的身世相似,故借杜鹃鸟之啼声而抒发的一种自我感叹吧。

其实,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争奇斗妍。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红踯躅)分布甚广,适应性强。无论在平原、丘陵、山地的疏林之下,山崖之麓,曲涧之畔,溪水之滨,怪石之旁,都可看到她烂烂漫漫的盛开着。映红了山川,映红了大地。她那五彩斑斓的色彩激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她那不亢不卑,爽朗豪放的性格,展显了人民的精神风貌;她那艳如云,红似火的花朵,在那斗争激烈而艰难的大革命的年代,给了人们无限的精神寄托。而今天,那杜鹃花,那映山红,亦成为希望、活力、幸福的象征。

辛丑春於武汉

作者简介:彭勋昌,从戎戍边十年,转业至武汉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至退休。副研究馆员。

10号茶坊/投稿须知

1、来稿请注明“10号茶坊”和“原创”字样,同时标明文章体裁。2、请随作品附上本人生活照片和作者简介(含作者当前所在地)。3、不同意修改和配图的请注明。4、一周内赞赏的60%作为稿费发放给作者。5、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bdf.com/zgnmhd/2523.html